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问彼安阳:盘庚迁殷后,邺城今在否
第47版:文化 2024-04-08

问彼安阳:盘庚迁殷后,邺城今在否

孔冰欣

上图:安阳市曹操高陵魏武王雕像装饰建筑。

下图:商朝文明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右图: (左)唐际根所著《此处葬曹操》。

(右)曹操大宴铜雀台。来源:清刊本《三国志像》。

上图:电视剧《虎啸龙吟》所展现的高平陵事变。历史上,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氏手中。

下图:曹魏邺城(邺北城)复原示意图。

左图:东魏北齐时的邺城平面示意图。

右图:安阳东南城墙角楼魁星阁。

当你真正踏上这里的土地,蹚过历史长河向上溯源,自能抚触文明火种的不熄光焰,一瞥泱泱中华曾经粗粝、稚嫩、懵懂的模样,经历殷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兴衰荣辱,尔后,被城市大巧若拙、从容不迫的姿态折服。

记者|孔冰欣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拜灵山。

纣王无道,神鬼横行,天下大乱;王朝与自身的命运,被狂热地寄托于无常、无情的占卜、祭祀。去年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凭借神话气质的象征叙事、大动干戈的凛冽杀气及青春雄健的半裸肉体,再度引发了大众对于殷商文明烂漫天真的好奇。

事实上,现有的考古证据里,朝歌(推测位于今河南省鹤壁市)相关商代城市遗迹仍沉吟不语,尚未被人发现。据文献所载,当地或许类似皇家的山庄别苑,只是商王外出巡游时的一处行宫。不过,毗邻朝歌的今河南省安阳市,却是无可辩驳的“大邑商”——殷墟的存在,昭示了上古时期商朝王畿最高傲、最辉煌的岁月。

与长安、洛阳等妇孺皆知的前朝名都相比,安阳更显低调。然而,当你真正踏上这里的土地,蹚过历史长河向上溯源,自能抚触文明火种的不熄光焰,一瞥泱泱中华曾经粗粝、稚嫩、懵懂的模样,经历殷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兴衰荣辱,尔后,被城市大巧若拙、从容不迫的姿态折服。

洹河悠悠,淇水汤汤。逐鹿中原,亦念安阳。

何以安阳

昔时,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如洛阳在洛水之北,衡阳在衡山之南,淮阴在淮河之南,华阴在华山之北。那么,位于洹河南岸的安阳,怎生沾上一个“阳”字?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都是古淇水的关系。

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春,古淇水附近打了一场颇为重要的战役,《史记》也有记录。在长平之战中当过白起副将、奉命攻克赵国国都邯郸的秦将王龁遇到了麻烦:合纵抗秦的各国联军顽强抵抗,秦军损失惨重,只能撤退至自家增援部队所在的汾城。之后,王龁终于迎来了久败之后的一场小胜仗,“……拔魏国宁新中邑,更名安阳”。

明代崔铣在《彰德府志》中以“淇北”来注释安阳。清代《彰德府志》、民国《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等书亦云,“安”与“宁”的意思相近,又因宁新中地处淇水之北,故为“阳”。大概,秦军希冀名字改一改、博个好彩头,使抢来的淇北之城彻底安定下来。

现在,淇水距离安阳市有数十公里,似乎偏远了点儿,其中另有玄机:战国末期的古安阳邑,位于今安阳市东南约20公里处的汤阴县一带;而淇水也曾改道过,古淇水的位置更靠北一些。总之,安阳赖以得名的“真命天子”,别无他河,就是古淇水了。

展阅历代舆图可察,安阳在河南之极北,接通豫、晋、冀三省。西隔高耸巍峨的太行山,与山西相望。自太行山蜿蜒而出的漳河,成为河南与河北之间的一道天然地理分割线。同样发源自太行山的洹河,则被视为安阳的母亲河,冲积出肥沃、广袤的扇形平原。此地气候暖湿,植被葱郁茂密,不仅适合农业生产,也能满足早期先民放牧和狩猎的需要。对几易其都的商朝而言,安阳确是国都的最优选择。

根据历史文献,商朝不啻出了名的“超级折腾搬迁户”,亳、隞、相、邢、奄……前期换了好几个国都。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盘庚率领其部族迁居至北蒙(即安阳),称之为“殷”。此后,“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竹书纪年》)。殷商先祖像既天才又勤恳的设计师一般肆意涂抹,擘画出简易的城市建设框架,并奠定了中国汉字的发展轨迹。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在这样的框架里“修修补补”,使得“何以安阳”亦成了“何以中国”的奠基石。

在殷墟,今人完全可以根据考古发现大胆幻想:三千年前的安阳街头,若沿着宽阔的大道行走,能直达壮丽繁复、对称分布的王室宫殿。绕行至较窄的中道,则会途经成片的手工业小作坊。其中,甲和乙的作坊隔墙相对,两人都是做骨针的;他们要是去找专业制铜的丙和丁,须穿过几条小路,跑到另一个街区。

更多游客还会忍不住发问:商朝人究竟有多“迷信”?君主究竟有多残暴荒淫?

殷墟博物馆数量庞大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为我们提供了答案。毋庸置疑,商人崇信鬼神。从祭祀、贡纳、军事到田猎、宴饮、舞乐等活动,都要通过占卜来预测吉凶。在一些记录武丁之妻、女战神妇好的儿子——“子”的起居日常的甲骨中,甚至还有这么一条写着“子其疫,弜往学”的有趣卜辞:王子病了,但不太敢旷课,犹豫不决,便向占卜寻求帮助,“这病严不严重,是否影响上学?”。你看,一件小事,也要诚惶诚恐地向天请教一番。

此外,殷墟出土的青铜单体甗里人的头骨,及祭祀坑中的人类尸骨显示,商王会屠杀战俘和奴隶进行人祭。甲骨文也有关于剌肉祭祖、把人头砍掉用来祭祀等相关记载。这虽然是王朝巩固威权、强化宗教的手段,但究其实质,就是一种在匮乏环境中被筛选出来,进而又被随机出现的奖励事件固化和加强的迷信行为。当姬发带领的“复仇者联盟”在牧野讨伐商军的时候,虚无缥缈的鬼神没有出来护佑帝辛。据《逸周书》的《世俘》与《克殷》,绝望之下,殷商的末代君主逃奔至鹿台引火自焚,王朝随之灰飞烟灭。

建安风骨

郭沫若表示,“中原文化殷始创,观此胜于读古书”。

诚然,殷墟是走近安阳、读懂安阳、开启历史宝库的第一把钥匙,但安阳不止是封神的古都。魏武挥鞭,高陵长眠,三国精彩故事的重要背景,同样离不开安阳。

若无“殷”魂,商朝丰功难成;大“邺”未竞,曹魏安能问鼎?

“邺”的属地与区划范围多次变更。狭义的古邺城,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境内,西临河北邯郸磁县,南接河南安阳;而广义的古邺城,地跨临漳、磁县和安阳三地。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为巩固齐国霸业(《管子》称“以卫诸夏之地”),在漳河边修筑了一座军用城堡,并为其取名为“邺”。自春秋至战国,邺城逐渐发展为魏国的北部重镇。公元前239年,赵国占邺城;3年后,秦国派大将王翦攻取邺地。西汉时期,魏郡郡治在邺,一直延续到东汉。东汉末年,天下划分为十三州,邺城属于冀州的治所。冀州牧初为韩馥,之后袁绍独揽大权,将冀州和邺城当作自己的大本营。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把邺城收入囊中,自任丞相兼冀州牧,新时代拉开序幕。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受封魏公,以邺城为都,“复古置九州”,将原先并州、幽州和司州的一部分并入冀州。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受封魏王,邺城也升级为王都,此时,这座城市业已跃居长安、洛阳之上,成为北方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太祖)造作宫室,缮治器械,无不为之法则,皆尽其意。”可见,身为邺城营建的总设计师,曹孟德不惜血本,竭心尽力。

其间,邺城配套工程的建设也处于一个“正在进行时”。建安十五年(210年)冬,作铜雀台;十八年(213年),作金虎台,始建宗庙;十九年(214年),建冰井台;二十二年(217年),作泮宫。而合称为“三台”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列峙以峥嵘,亢阳台于阴基,拟华山之削成,上累栋而重溜,下冰室而冱冥”(《魏都赋》),是曹魏邺城的标志性建筑,更是曹操动摇汉家制度的某种政治试探——诸侯只能修两座高台,天子才可以建三座。

总体而言,邺城的构筑,在中国古代都城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它对后来北魏洛阳城和隋唐长安城的设计营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邺城还是建安文学的发祥地。《文心雕龙·明诗》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曹氏父子本身就是文坛领袖,故邺城名士云集,后形成以“三曹”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值得一提的是,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建安七子”因同居邺城而得名,其中四人还在死后葬于邺城,故而“建安七子”也被称作“邺中七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曹操雄心万丈,奈何他等不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大一统”时刻了。作为历史上最多争论、最难评价的历史人物之一,他仿佛乱世英雄,仿佛一代奸臣。一部《三国演义》让“青梅煮酒”“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名场面”愈传愈广,而孟德辞世后“七十二疑冢”的蜚短流长,则终结于2008年起安阳市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二号墓的发掘。

专家们多方考证后确认,此墓的主人恰是曹操。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唐际根曾任中国社科院考古所首席研究员、社科院安阳考古队队长,是曹操高陵发掘项目的见证者,其所著《此处葬曹操》结合发掘成果指出:墓主人葬于东汉末年;有帝王一级身份;死后称魏武王,不久又称魏武帝;男性,死亡年龄在60岁以上;墓主人有着丰富的军事经历,也文武兼修;墓主人生前爱香;墓主人生前头颈不适……系列线索构成了一条“曹操无疑”完整、清晰的“证据链”。

2023年4月29日,安丰乡西高穴村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南北离合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定都于洛阳,邺、谯、许、长安为陪都。

选择洛阳在于彰显继承汉祚正统,以便将来攻取吴蜀。长安芜秽日久,谯是曹氏故里,许昌是汉室旧都,皆易攻难守。五都中,惟邺城堪称曹魏“王业之本基”,在曹氏眼中,其特殊地位,余下四都不能相提并论。

可城池苑囿、大好江山,是任何帝王都带不走的。曹丕统治魏国七载,终年四十岁;其子曹叡统治魏国十三载,终年三十六岁。当年仅八岁的齐王曹芳被托付给司马懿,令后者“荣幸”地当了第二回顾命大臣的时候,明眼人都意识到,曹家气数将尽。

陈寅恪一针见血:河内司马氏为地方上的豪族,属于儒家信徒,而魏皇室谯县曹氏则出身于非儒家的寒族。魏、晋的兴亡递嬗,不是司马、曹两姓的胜败问题,而是儒家豪族与非儒家的寒族的胜败问题。

东汉以来,豪族崛起。曹操意欲一统中原,视豪族势力为最大障碍与敌手。他厉行法家的治理手段,去浮华、抑豪宗、清吏治,所谓“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傅玄语)、“魏之初霸,术兼名法”(《文心雕龙·论说》)。选举制度上,曹操也鼓吹“唯才是举”,废弃了察举制中有关儒家“名教礼法”的一整套取士标准。这种统治政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整得豪族阶层连喘息都困难。

但老父亲的“法家治术”只是“强压”,无法“消灭”。到了曹丕的时代,与豪族联系十分密切的魏文帝需要世家子弟继续倾力赞襄,遂还是采纳了让名士清议、品评人物风气“规范化”的“九品中正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定“品”全凭门第,豪族势力非但“梦回东汉”,恢复了其念兹在兹的“旧日荣光”,而且变本加厉,在政治上的力量比以往更显雄厚。

通过联姻的方式,司马懿编织出一张豪族的巨网;他还掌握了军事实权,景初二年(238年)亲统四万大军远征辽东,一举平定公孙渊之叛。司马家将自身打造成地方豪族、社会精英的“形象代言人”,行事再无忌惮。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建立西晋,改元泰始。

西晋之“短命”众所周知,“八王之乱”后紧跟着“五胡乱华”,神州一分为二,南部的东晋与北部的十六国两相对峙。当是时也,邺地先后成为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来,北魏也难逃“裂开”的宿命,分东、西魏,邺城为东魏国都。武定八年(550年)七月,高洋篡位,改国号为“齐”,国都不改。“邻居”这边,宇文氏废西魏恭帝建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宇文邕继位,史称北周武帝。

2024年3月2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了宇文邕墓的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揭秘北周武帝的死因是长期服食丹药导致砷中毒,引发系统性疾病。“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大家可能不知道,正是在宇文邕手上,北周灭了北齐,亦替邺城的“王都生涯”画上句号。

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赟驾崩,杨坚矫诏自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专掌朝政。六月,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反叛(此时邺城是相州的州治),杨坚随即派出大将韦孝宽前往平叛,斩草除根。在杨坚的授意下,古邺城最终化作了一片焦土,当地百姓被强制南迁到今安阳一带,安阳成了新的相州治所。

鉴于此,隋唐以后的邺、邺城、邺下、邺中,指的都是安阳城,如李白《邺中赠王大》提到的“邺中”、杜甫《石壕吏》提到的“三男邺城戍”等。“殷和邺都是安阳的前身,安阳继承殷和邺成为河北平原南部、太行山东麓的都邑。”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认为:“盘庚舍奄就殷,曹操舍许就邺,石虎自襄国迁邺,慕容隽自蓟迁邺,高欢舍洛阳都邺,可见安阳是古代农业最发达的黄淮海大平原亦即‘中原’的中心,所以多次被统治中原的王霸选定为宅都之地。”

蓬莱文章建安骨,铜雀雅集咏魏都。在初唐李百药的笔下,邺城仍“帝里三方盛,王庭万国来”;然而,到了盛唐名相张说的《邺都引》中,已经苍凉弥漫:“城郭为墟人代改,但见西园明月在。邺旁高冢多贵臣,娥眉曼睩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惟有秋风愁杀人。”嗟乎,从殷商到北齐,“群雄睚眦相驰逐”是难以改变的人性,谁甘作刀下魂?只愿成执刀人;可是,纵然称霸一时、威加海内,哪有不死之君、哪有不亡之国?

安阳阒然伫立,依旧缄默、持重。东临碣石有遗篇,人间却换新颜。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