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我们是与星辰同构的人
第80版:影视 2024-04-08

我们是与星辰同构的人

孟渐新

撰稿|孟渐新

科幻电影,就像“无中生有”的培养皿,将一个个属于未来的“有”,在脑海和银幕的“无”中生出。

有网友总结俄罗斯电影整过的“活儿”:有超长长镜头的《俄罗斯方舟》,有嘴里塞摄影机的《硬核亨利》,有全程摆个倒计时的《地狱尖兵》,当然还有最近上映的人类首部太空实拍剧情片《挑战》。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电影领域的“空白”之地屈指可数。《挑战》首次将导演和女演员送进太空的大手笔,显然具有里程碑意义。而同样让我好奇的是:在真实的太空环境拍摄,自然不会有“爆炸”“烈焰”那些极富戏剧冲突的“拆家”式剧情,那么俄罗斯人将会怎样组织一个狭小环境里的戏剧故事呢?

《挑战》的主人公在进入太空后,大部分时间被局限在真实而狭小的国际宇宙空间站内。故事空间局促狭小,不像《地心引力》或者《火星救援》那样大量在广袤的地外空间活动,影视探索意义要大于观赏性。

然而,毕竟是诞生过伟大电影与影视理论的国度,影片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个空间对比,为观众营造了丰富的视觉体验:逼仄、拥挤的空间站与广阔、疏朗的地球相对比,紧张的空间站临时手术室与焦灼的地面指挥部办公室相呼应。

除了空间块面,太空中人物的真实状态是影片最为吸引人的部分,影片也不吝让观众们大饱眼福——太空里人类真实的吃喝拉撒睡一览无遗,甚至爱美的人会惊喜地发现:人在太空也可以化妆!

直到看完电影才发现,虽然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拍摄,却颇有科幻含量——不同于《第九区》那种“看着真(形式),想着假(实际内容)”的“仿纪录片”;也不同于《星际穿越》那种“看着假(理性上),想着真(可能性上)”的科幻大片,《挑战》乍一看似乎是“看着真(形式),想着也真(内容)”,但很快就会发现,片中“在太空为宇航员做肺部手术”的想法实则和《星际穿越》中“穿越虫洞”的想法相近,都是理性意义上人类还未实现的“假”,又是按照某些地表经验来看,可以在未来实现的“真”——当然,相比《星际穿越》中的“穿越虫洞”,《挑战》中的“太空手术”可能离我们现在更近一些。

科幻电影,就像“无中生有”的培养皿,将一个个属于未来的“有”,在脑海和银幕的“无”中生出。《挑战》的出现似乎为科幻电影画出了一个新的分支方向:“近未来”——如果说星际穿越、星际冒险、星际战争会发生在较远的未来,那么《挑战》所指涉的那个未来却并不太远。也因此,影片除了本身的电影史价值外,还开创性地探讨了一些人类现实世界或许很快会面临的问题:宇航员在太空中作业时的紧急情况如何避免?宇航员的临时医疗风险如何应对?

未来的人在看这部电影时,会带着骄傲嗤笑“古人”对于一些常规问题的“古早想法”吗?我觉得不会——科技更迭日新月异,《超预测》一书中曾有“科学家对十年后的预测准确性只等同于黑猩猩在一米处丢纸团进垃圾桶”的论断。

想到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曾在他的《宇宙》中说过一句话:我们的DNA中的氮、牙齿中的钙、血液中的铁、苹果派中的碳,都是由恒星的内部元素形成的,因而我们是由恒星组成的。

《挑战》展现了人类在太空里,除了迷航或战争、危机与死亡之外,还可以有一种超越生命的,和光同尘的美——所有看过电影的人,大概都会被影片展现的太空群星震撼,它们宁静、肃穆、安详,像是一瞬,像是永恒……而我们,是与星辰同构的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