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海上有朵解语花
第75版:专栏/海阔鱼跃 2024-04-08

海上有朵解语花

陈东

陈东

专栏作家

Columnist

不在影剧场和展厅,就在赶去的路上

这一波海浪翻滚来得猝不及防,解语花盛开不败。

“世人皆叹解语花,不知为谁花解语。”解语花,常态词解为美人、美景。因甚无言,心事应难表。然而,解语花又有坚忍、坚韧、坚强的指代。

沪语和吴语都是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无可替代的解语花。在长三角的生态环境里,语言是生活习惯、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的表达载体。年前,有位重量级“大佬”给我发了条信息:沪语版《繁花》值得一看。自然,众多观众也都这么认为。甚至好些东北、山东和北京的朋友也反馈说:先看了普通话版,再看沪语版。眼看着字幕飘过,耳听着沪语叨叨,情绪就被带动起来,莫名地有了代入感。朋友们对我们带着上海口音的普通话一直有着好奇和好感,悄悄地私聊,某某词语怎么解?例如“邪气”“触气”。什么语气词又是什么意思?再譬如“小鬼头”“小赤佬”,看着差不多,其实场景语境不同有不同的用法和详解。

历数沪语版的电影和话剧《爱情神话》,沪语话剧《长恨歌》、《雷雨》,滑稽戏《蒸蒸日上》、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都是在《繁花》开播前上演的。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大幅度提升。连同多年来已经落户生根的新上海人,也纷纷以工作生活中能用上海话沟通交流为荣。但无论是本土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还是移民二代新生代,能够流畅说沪语的并不多,普及推广沪语,还真的是道阻且长。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爱国需要从爱乡土做起,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的多民族和谐相处,各地方文化交融交流,方言是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象征,语言确实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元素。记得住乡亲,怀得住乡愁;认得清乡土,听得见乡音。全国现有348种地方戏,每个省市都有地方戏好听,每个地方都有方言难忘。

我曾经在上海海外联谊会工作多年,从事的是海外联络工作。港澳台及海外的朋友们见面聊天都是用家乡话。尤其是侨团联谊会的春茗活动中,一曲评弹的弹词开篇或是评话引起唏嘘感怀,一段沪剧或是独脚戏必会激发共鸣。冠以江浙沪字头的同乡会联谊会,沪语往往是全场的通行证。

在此不得不提到海派旗袍也是服饰上的唯美语汇,从衣领肩袖腰身到色彩盘扣绣工,处处独树一帜。旗袍协会当年去意大利米兰走秀,绚丽夺目。连续多年的6月6日旗袍节,聚齐海内外各地旗袍爱好者争奇斗艳。遥想今年4月将去日本与和服对话,那将是怎样的一场盛会。

而沪语版电视剧《繁花》是超乎寻常的爆款,王家卫导演的双城质感培育了他的审美点。一部剧点燃了沪语渲染的激情,满城热议上世纪90年代的往事。年长者四处指点江山:大王蛇、火焰冰淇淋……这里曾经如何如何。年轻人寻寻觅觅:剧中人淘淘在牯岭路哪侧卖海鲜。这一波海浪翻滚来得猝不及防,解语花盛开不败。曾几何时,当年一条755米的小街,100多家大小饭馆霓虹闪烁。如今走过黄河路,看着天天在冒出来的排骨年糕铺子前打卡的旅客,忽然,脑海中飘过一行字:貌似毫无征兆,实则由来已久。这是都市里五光十色的美,是商业文明发展的节奏和情绪。集体怀旧情愫的沪语版,叫我如何不爱她?解语花,永远释放白玉兰的芬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