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静山摄影作品。
他的仿画摄影还与书法题款相结合,彰显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和书画一体的文人写意风情。
撰稿|喻军
暮春时节,我去淮安采风。
郎静山因父亲郎锦堂淮扬镇标五营参将的职事,曾驻扎淮安,遂使他出生于此。据传郎静山对摄影的兴趣和两张照片有关:一是他父亲结婚时,请来照相馆的师傅拍了一张结婚照;二是郎静山长到十岁时,家长为他订了一门娃娃亲,再请人拍了一张订婚照。不想这两张与婚姻有关的照片,启蒙了淮安少年的艺术灵性。12岁时,郎静山赴上海南洋中学就读而离开了故乡。淮安之于郎静山,既属童年的乐园,亦属少年的开篇。
郎静山故居离周信芳、陈白尘故居不远,位于都天庙前街。那天泊车后,过了一道小石桥,再沿后巷曲径寻访,根据巷口悬挂的“郎静山故居”指示牌,很快来到故居门前。照例是清水灰砖的徽式门墙,两块“郎静山故居”牌,分别嵌于墙内、悬于檐上。入内一眼即见天井里有尊郎静山一袭长衫、摆弄相机、面带微笑的全身雕像,背后为高过人头的“山”字形太湖石及蓬蓬修竹。
参观下来,觉得其故居更似一座小型展览馆,以郎静山生平陈列、作品陈列为主,辅以起居室陈列和临时展陈四个部分。想想也对,郎静山在此住了12年,也是他对摄影艺术产生兴趣的起始点。以展示其艺术成就作为故居的主要功能,应属最为恰当的纪念。
郎静山进入上海南洋中学后,即在图画老师那里学习摄影原理,掌握了冲洗和晒印技术,从此一发不可收。1912年,出了校门的郎静山进入《申报》工作,成为我国第一代摄影记者;1925年成为中国摄影学会创办人;1926年进入《时报》工作,仍为摄影记者,一手开创了我国摄影教育之先河。1931年至1939年,郎氏755幅作品在265次国际摄影沙龙中入选;至1948年底,累计入选国际沙龙300余次、数量达千幅之多;1966年撰写《中国摄影史》。再后来的一长串履历可用辉煌来形容:国内国外多次举办展览,得过无数次大奖,如1980年获得美国纽约摄影学会颁发的“世界十大摄影家”称号;2019年12月,在国际影艺联盟、科梅伊市政府和达盖尔基金会在法国科梅伊举办的活动中,郎静山被评为“摄影术诞生180年180人”之一。他1995年去世于台北,享年104岁,又可谓“才德寿”并茂的极少数艺术家之一。
记得我十几岁时,乍一接触到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便被生动的“画意”和“诗境”吸引。他的仿画摄影还与书法题款相结合,彰显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和书画一体的文人写意风情。郎静山自称其摄影为“集锦摄影”,即混合各种物景使之巧妙配合之意。大凡山水风光、亭台楼阁、松荫高士、仙鹤飞禽、鹿苑长春等东方审美意味很浓的意象题材,都进入了他的取景和构图之中。是所谓机械与环境、暗房曝光技术与绘画图式、后期制作的巧妙结合。个人以为,他的摄影作品,不是绘画胜似绘画,并非诗境尽显诗境,根植传统再造传统。令人叹服的是,郎静山仅用一架老掉牙的黑白相机和行万里路的脚头功夫,便打造出如此独特的艺术语言。人们公认他为“以中国绘画的原理,应用到摄影上的第一人”。
同时,郎静山也是将中国摄影艺术推向世界的先行者,正如他的淮安故居展厅前言所说:“是国际公认的摄影泰斗”。面对展厅壁上40帧含“中国山水、人与自然、集锦创意、人物摄影、花鸟摄影、人体艺术”等为主题的作品,不知不觉中,眼中、心底仅剩黑白构成的纯美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