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市场反攻,燃油车未到日落西山时
第14版:封面报道 2025-04-21

市场反攻,燃油车未到日落西山时

刘朝晖

2025上海车展上,大众汽车将揭幕的三款新车之一,是上汽大众推出的采用增程式动力系统的B级SUV。

2025奇瑞汽车混动之夜活动现场展示的超级混动平台。

事实上,“蒙尘”许久的内燃机技术,得到了顶层设计的重新重视。

记者|刘朝晖

在政策大力扶持与消费者环保意识逐步提升的双重作用下,新能源汽车近两年的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销量一路高歌猛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首次跨越1000万辆大关,在乘用车市场,新能源新车销量占比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50%。

一直以来,业内普遍有一个共识,即新能源车持续扩张、燃油车逐步收缩,是过去几年以及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持续下去的趋势。燃油车已成“时代的弃儿”,退出汽车市场的舞台已是指日可待……诸如此类的声音不绝于耳。但燃油车在当下表现出来的韧性,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很多传统车企虽然全面拥抱新能源,但也没有彻底放弃燃油车,而是积极求变,在挑战重重的转型十字路口,燃油车酝酿着一场反攻。燃油车的谢幕,还远未到时候。

份额回升燃油车获政策支持

燃油车的反攻,在市场终端已有显示。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燃油车销量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份额从2024年12月份的49.4%,大幅飙升至58.5%,近乎占据了整个乘用车市场的近六成。在这个月,燃油车销量达到了105万辆,而新能源车的销量为74.4万辆。这一数据对比,与此前新能源汽车持续增长、燃油车份额不断被挤压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中汽协4月11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汽车整体销量突破605万辆,其中传统燃油车销量虽然同比下降5.4%,但仍达到341.7万辆。

此前乘联会数据显示,2024年7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在国内市场的月度零售销量,首次超越传统燃油车。行业曾以为那是燃油车全面溃败的起点。但从2024年8月开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最高的53.7%,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12月直接逼近了50%的临界点达到了50.6%。

原本被认为快速走向衰落的燃油车,依然可以占据着半壁以上的江山,同时展现出“逆袭”之势,尽管其中蕴含着价格大幅下调、季节性消费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也足以让人们重新审视燃油车在汽车市场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潜力。

事实上,“蒙尘”许久的内燃机技术,得到了顶层设计的重新重视。在政策导向层面,作为汽车行业的重要监管和引导部门的工信部,去年以来已不断放出要重视油车的信号。在2024年11月举行的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郭守刚明确表示:“坚持稳妥转型,要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同步推动内燃机技术发展,激发传统能源汽车和内燃机产业发展活力,实现高水平转型升级,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为理性地看待产业变革与市场竞争。”

这一表态明确传达出国家对于燃油车技术发展的支持态度,强调了燃油车在汽车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让市场看到了燃油车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对于车企而言,政策的支持意味着在燃油车领域的投入将更具价值,促使它们加大在燃油车技术研发上的力度,推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燃油车产品。同时,消费者也从政策中感受到燃油车并不会被迅速淘汰,从而在购车决策时更加理性地考虑燃油车的优势。

技术创新“油电同智”提升战力

支撑燃油车“反攻”的重要力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坚持油电“两条腿走路”的车企。对于这些车企来说,新能源是未来,而燃油车业务仍是当下生存的根本保障。而随着技术进化,燃油车的智能化不再遥不可及,被看作“功能机”的燃油车也迎来了更多可能。

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技术成为很多传统车企的选择,这种车型结合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优点,既能加油又能充电,有效缓解消费者续航焦虑,成为燃油车向纯电过渡的重要桥梁;另一方面,在提升传统燃油发动机效率上也加大研发投入,比如长安汽车推出500Bar超高压直喷新蓝鲸发动机,燃油喷射更充分,动力增强的同时降低油耗与排放,让燃油车具备与新能源车同维竞争的实力;广汽在内燃机技术方面也表现突出,其单缸机指示热效率已超过52.5%,而可搭载整车的多缸机有效热效率也超过46%。

在上周举行的2025奇瑞汽车混动之夜上,奇瑞宣布依托46.5%热效率新一代混动发动机和93%综合效率混动箱的黄金组合,其鲲鹏混动系统开启油耗“2”时代。同时揭晓的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可实现48%以上的全球最高热效率。奇瑞相信,超级混动技术会是全球各种不同汽车市场共同的新的增长点。

上汽大众前不久上市的途昂Pro,该车在动力系统和越野性能上进行了重点优化,搭载了第五代EA8882.0T发动机,结合了VTG可变涡轮技术和500Bar高压直喷技术,动力堪比以前的3.0T发动机,而油耗却降低了8%。在下周的2025上海车展上,上汽大众还将揭幕一款采用增程式动力系统的B级SUV。

2025年被业界称作“全民智驾元年”,智驾普及已经成为确定的趋势,燃油车智能化也成为传统车企不约而同的选择,通过努力提升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以“油电同智”作为新的市场突破口,打破传统认知边界,加速向智能出行时代跃迁。在技术突破、车企战略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驱动下,燃油车的智驾普及可能会比想象中更快。

3月初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发布燃油车智驾路线图,随后奇瑞也提出“油电同智”战略。上汽大众在途昂Pro上配备的与大疆合作开发的智能驾驶系统,进一步增强了这款大型燃油SUV的科技含量。

将在上海车展上开启预售的全新奥迪A5L,是在全新PPC燃油平台精心打造的豪华B级车,搭载了EA8882.0T第五代发动机与增强版48V轻混系统的动力组合,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奥迪品牌首款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其搭载华为高阶驾驶辅助系统,配备激光雷达,具备高速及城市高阶辅助驾驶能力,将燃油车的智驾能力提升到了与新能源车同级的水平。

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燃油车的电子架构也向系统化、平台化、模块化方向发展,为燃油车智能化实现了可能。全新奥迪A5L新的电子架构也实现了数据传输效率的大幅提升,使得奥迪首次在燃油车上实现了与新势力车型同级的OTA能力,无论是动力调校还是智驾算法,均可通过远程迭代不断优化升级。

博世智能驾控系统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近期采访中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燃油车实现中高阶智驾是完全可行的。

“智能驾驶辅助,不是电车专属,不能落下油车用户。无论油车电车,每一位用户都应该享受更先进、更安全的智能驾驶辅助体验。”广汽丰田4月9日推出了凯美瑞智驾版。新采用2.5L双擎动力,搭载了最新升级的TSS3.0PRO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功能多达27项,安全、智能驾驶辅助水平全面升级。

不难发现,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冲击,各大传统车企并没有放弃燃油车市场,而是积极求变,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推出重磅燃油车新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传统燃油车驾驶体验的追求,还在智能化、舒适性等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燃油车的活力,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长期共存多元发展才是正道

去年底的广州车展上,奇瑞的一位高管公开表示油车有自己的优势,不会消亡,未来依然会有30%-40%的市场覆盖。广汽原董事长曾庆洪也预测,哪怕是2030年,中国汽车市场也仍会有燃油车的生存空间,将形成“433”结构(40%混动、30%纯电、30%燃油车)。

在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唱多”燃油车的背后,是真实的市场数据与产业逻辑。

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燃油车依然是支撑传统车企财务健康的核心引擎,在这些企业的营收和利润贡献率方面持续保持主导地位。这也充分说明,优秀的燃油车依然具有巨大的市场价值。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吉利汽车整体销量与新能源业务双双创新高:累计销量217.7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累计销量超88.8万辆,同比劲增约92%。但即便是在新能源车高歌猛进,燃油车市场一片狼藉的大环境下,吉利的燃油车销量仍然能够同比增长27%。并且,真正支撑出吉利创新全年净利润166亿元新高的,仍然是燃油车板块。吉利星越和星瑞组成的中国星双旗舰在A级燃油轿车及SUV市场双双夺冠,全年销量超44.8万辆,成为吉利的利润引擎。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行政总裁桂生悦在业绩发布会上明确表示,吉利在坚定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不会放弃燃油车市场。相反,吉利将继续加大在燃油车智能化和节能化方面的投入。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也表示,未来,吉利的燃油车板块不仅不会收缩,还会继续加强。

与吉利相比,奇瑞和长城的新能源渗透率更低,也就更为依赖油车所提供的利润。2022年、2023年及2024年,销售燃油车所得收入分别占奇瑞汽车收入的75.9%、87.8%及77.69%,销售新能源汽车所得收入仅占奇瑞汽车收入的13.2%、4.9%及22.3%。长城的新能源渗透率也不高,财报显示,长城汽车2024年的销量为123.45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销售32.22万辆,仅占总销量的26%。

不难发现,对于那些在内燃机技术上有着数十年积淀的传统车企,如果跟随潮流全盘跟进新能源而放弃燃油车,等于自断一臂,未必就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活下去。

从消费者需求来看,在偏远山区、乡村以及部分三四线城市,燃油车的加油便利性以及续航里程和动力性能优势,也难以被新能源汽车替代。部分消费者对传统燃油车的驾驶体验和品牌忠诚度较高。燃油车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售后服务体系,这也为燃油车在短期内的市场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全球市场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的占比高达34.1%,但仍有约70%的市场以燃油车为主导。对于中国车企而言,燃油车依然是其出海的主力军。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近期发文指出,中国汽车出口的快速增长,本质上是燃油车驱动的结果。因此,放弃燃油车、放弃内燃机技术的研发和升级,显然并非明智之举。

实际上,新能源车在狂奔十年后,已经开始出现分化。纯电车销量开始放缓,而配备了发动机的插混和增程车,销量开始大跨步前进。这一现象表明,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并非单一化,而是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这也说明,淘汰企业的从来不是技术路线,而是对用户价值的误判。优秀的燃油车仍有市场价值,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持技术路线的多元化才是车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市场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各自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市场需求。在技术发展方向上,两者具有互补性。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两者并非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将在“油电同进,油电同智”的理念下共存,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向着多元化、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