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信息 浪潮的塑造
第78版:艺术 2025-04-21

浪潮的塑造

王悦阳

卫昆《百年巨匠——林风眠》。

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步入展厅的观众都将近距离体会到,艺术家们如何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

撰稿|王悦阳

雕塑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一种多维度的造型艺术,雕塑更是在中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近日,“浪潮的塑造”展览在中华艺术宫对公众开放,分为“应物塑形”和“随心造象”两大板块,用30余件精选作品展现20世纪以来上海雕塑艺术的不懈探索。其中既有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馆藏名家作品,还邀请活跃于上海的中青年雕塑家参展,作品表达形式丰富多样,展现几代雕塑艺术家对上海城市精神、海派文化特质进行的多元表达,映射出海派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的艺术光辉。

上海宛如温暖的港湾,滋养着一批又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艺术家。20世纪以来,雕塑艺术承载着更多反映社会变革发展的社会价值。生活工作于上海的艺术家们既吸纳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凭借国际化的视野积极探索,进而塑造出承载上海城市精神的艺术语言,上海雕塑成为了海派文化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对于喜爱具象雕塑的观众来说,“应物塑形”板块将完美贴合这部分观众的审美趣味点。这部分的展出作品或再现历史人物事件,或缩影社会生活,以巧妙构思与精湛技艺,精准捕捉并定格了那些意义深远的瞬间,赋予雕塑作品深刻的内涵。

雕塑语言中“以形写神”的独特表现手法,在这场展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卫昆的《百年巨匠——林风眠》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展览雕塑进京作品,人物形象上呈现出写意手法的豪放与绘画中似是而非的生动表现力,体现出作者相当扎实的人物塑造功力。

而在“随心造象”板块,则聚焦抽象雕塑和意象性雕塑作品,艺术家在创造的过程中摒弃具体的形象与细节,主打表现情感、抒发意兴。以更趋符号化的创作与感觉、理念融为一体,展现出一派与众不同的艺术语言,在改变传统雕塑空间体积处理方式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雕塑形式的边界和可能性。观众将在展览中领略到丰富多样且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达。著名华人艺术家夏阳将塑“形”观念转换为“线”与“面”的空间关系与空间流动,这次展出的《某鸟》是他“毛毛人”系列三维化的代表之作,空灵且具有张力。

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进程中,上海的雕塑艺术为现代形式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新时代的雕塑家们也不断探索,创造出众多新的形象。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步入展厅的观众都将近距离体会到,艺术家们如何通过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脉搏同频共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