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在银幕上,与生命对话
第60版:文化 2025-04-21

在银幕上,与生命对话

阙政

赵丽颖在电影《向阳·花》中饰演边缘女性。

《不说话的爱》海报。

《向阳·花》海报。

《我的世界大电影》海报。

上图:《阳光照耀青春里》关注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

左图:《乘船而去》中有导演对家乡的寻根。

电影人把视线聚焦于弱势群体,聚焦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聚焦于慎终追远的思考,在4月的银幕上,实现了一场与生命的对话。

记者|阙政

如果说密钥延期到4月底的《哪吒2》是春节档的余热未消,那么清明连同接下来五一档的新片扎堆,无疑为电影市场再添新火——《不说话的爱》《阳光照耀青春里》《向阳·花》《我的世界大电影》《猎狐行动》《下一个台风》《不完美逃脱》《山村怪谈》《红嫁衣》《纸人迷案》《极限城市》《午时三刻》《星际变种》《消失的碎片》……再加上重映的《倩女幽魂》《热烈》《破·地狱》……将近20部影片,在清明时节的银幕上晕染出独特的色调。

清明本是祭祀先人的时节,许多与中国传统民俗相关的恐怖片选择在这个档期上映也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近年来的清明档,更可看作大银幕上的“生命关怀”,电影人把视线聚焦于弱势群体,聚焦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聚焦于慎终追远的思考,在4月的银幕上,实现了一场与生命的对话。

关注也是一种治愈

截至发稿时,清明档豆瓣评分最高的新片,是沙漠导演、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不说话的爱》。在这部戏如片名的电影里,张艺兴饰演一位听障父亲“小马”,身为“聋人”的他,却养育了一个“听人”女儿,父亲对女儿满满的爱意无法通过言语表述,全都藏在了无声的手语里。

为了给女儿筹集上学的经费,小马不慎被犯罪分子利用,以身犯险,假造车祸来诈骗保险,最终锒铛入狱。影片不只描述了一段特殊的父女情,也将视线对准了残疾人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的社会黑暗面,以及残疾人犯罪后的一系列法律保障问题。

无独有偶,2023年的清明档,一部《白日之下》也将视线对准了残疾人的人身权益,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香港一家名为“彩桥之家”的残疾院舍,被人举报称存在虐待院友的行为。随着调查的深入,余香凝饰演的女记者发现了残酷的真相:院长本人一直在性侵智力障碍的女性院友。

残疾人的人身权益、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在这个特殊的档期里,成为影人关注的重点。今年,赵丽颖主演的《向阳·花》,也是一部关心女性刑满释放人员生存状况的现实主义电影。通过市井叙事,凸显社会边缘群体的重生之路——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兰西雅饰演的黑妹、啜妮饰演的邓虹、王菊饰演的胡萍,还有程潇饰演的郭爱美组成了一组边缘女性的群像,她们在花店暖光与监狱高墙间反复徘徊,一边被过去的阴影笼罩,一边向往着光明的未来。

即使是一部根据游戏改编的《我的世界大电影》,其实也暗藏着少数人群向内发掘内心所需、努力寻找生命意义的探索——杰森·莫玛饰演的“垃圾侠”顶着多年前“年度游戏冠军”的头衔,现实中却是贫困潦倒;杰克·布莱克饰演的史蒂夫沉迷游戏,只有在挖矿盖楼游戏里才能找到自我价值;而男孩亨利(塞巴斯蒂安·汉森饰)就像是他年轻的翻版,因为喜欢研究飞天喷气背包而被周围同学嘲笑……

正当他们与生活格格不入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众人遁入游戏中的世界:一个所有物体都方头方脑的“我的世界”。在这个游戏世界里,宅男们如鱼得水,他们打斗、建造、吃鸡,彼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以至于大家都有点怀疑:我们还要回到现实世界去吗?现实世界哪有“我的世界”这么美好?但最终,大家还是齐心协力回到现实,终于明白:游戏世界再好也是假的,即使暂时不为世俗环境所容,人还是要努力认清现实,找到适应生活的方法,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

精神病人也可以维权

有一种疾病,比身体残疾隐匿更深,也比弱势群体更难发现——它就是精神疾病和情绪障碍。根据《2024年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职场人心理健康洞察报告》,“职场焦虑”为职场男性和女性共同面临的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而《2024儿童青少年抑郁治疗与康复痛点调研报告》显示,青少年中情绪障碍首次确诊平均年龄为13.41岁。

近年来,许多电影把镜头对准了精神疾患。今年清明档的《阳光照耀青春里》也是其一。在这部电影里,肖央饰演的程序员何立为就职于软件公司,独自开发了一款游戏,不料他的偏执扰乱了公司的融资计划,结果被公司送进了“青春里”:一家精神疾病康复医院。

多年来网上都流传着一个问题:“如果你被当成精神障碍患者抓进精神病院,要如何证明自己是个正常人?”电影里,何立为就在绞尽脑汁证明自己没病,想要出院。在“青春里”,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病人”,有的像“公主”一样悠然自得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春夏饰演的林春春),有的怀抱熊猫仰天狂笑(陈明昊饰演的洪兆庆),有的振臂欢呼(蒋奇明饰演的李大宇)。他们都想帮助何立为逃出去,又好像各自怀有技能:有人能召唤外星人,有人吐口水就能开门,还有人可以打着秋千飞出天际……中途,何立为靠着“扛一把梯子哪儿都能去”的梗逃离了“青春里”,可逃出来才发现,有病的好像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这么一个带着悬疑与荒诞感的故事,关注的不仅是人们的精神健康,还有精神病患者应有的法律权益——即使真的患有精神病,也有为自己维权的权利;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被人关进精神病院。

影片监制是《无名之辈》的导演饶晓志,他的作品常聚焦边缘群体和小人物的困境与挣扎,也擅长以黑色幽默的风格展现人性温度。饶晓志表示,电影希望展现出来的不是苦难,而是“青春里”的这些人非常本真和纯真的那一面。很多人或许会以为“青春里”就像一个监狱,但事实并非如此。“青春里”的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青春里”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为他们遮风挡雨的地方,让他们的灵魂得以自由生长。“他们甚至可以‘爆’出一个全新的世界。”饶晓志说。

在片场,蒋奇明的一句“异客就是我们这些人”,把饶晓志当场给说哭了。“当我和世界不一样的时候,到底是我病了,还是世界病了?”这或许是许多观众看完电影后的思考。近年来,与“精神病污名化”伴生的是“精神病娱乐化”,很多人手里捧着“600号咖啡”,衣服上别着“精神病康复出院”徽章,其实这种娱乐化精神病的行为,与污名化一样,也是一种歪曲。

《阳光照耀青春里》的导演曾海若曾是央视著名纪录片导演,拍过《第三极》《众神之地》等豆瓣高分纪录片。此次涉足剧情片领域,却也带着一贯的纪录片创作视角,赋予影片社会议题深度与人文温度。曾海若表示,希望电影能给人带去内心的平静和抚慰:“有病不丢人,该吃药就吃药,该晒太阳就晒太阳,像野地里的草一样去疯长。”

春泥一般的潮湿与芬芳

今年清明档的这几部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也让人想起了过往的清明档,同样有不少关注现实、关怀弱势群体的好电影。虽然票房未必比得上贺岁档、暑期档等大档期的商业大片,但口碑不俗,发人深省。

比如2023年的《年少日记》,以一封没有署名的遗书,揭开了隐秘的家庭精神暴力、学校精神霸凌。导演卓亦谦也是因为在报纸上看到好几次有关低龄学生自杀的新闻,想到要拍摄一部电影来进行讨论。电影里,兄弟俩所在的家庭已经是众人向往的目标样板:父亲(郑中基饰)是知名律师,母亲全职照顾家庭,但是如此样板式的家庭却仍然让人窒息:唯考分论、必须出人头地的人生标准,就像悬在头顶的剑,不知何时就会掉落。

又比如2021年清明档的《我的姐姐》,也关注了一个现实问题:失去父母后,姐姐有没有义务养育年幼的弟弟?编剧游晓颖说,这个故事创作于2016年,当时二胎政策刚刚放开,身边许多朋友的父母都突然开始考虑要不要生个二胎,尤其一胎是女孩的父母。还有以前独生子女时代,有的父母也以头胎孩子残疾等理由申请再生一个。这就产生了多子女家庭间的新问题——健全的那个孩子,有没有义务照顾残缺的孩子?

而在2018年清明档的电影《过春天》里,我们又能看到深港边境线上的特殊人群——黄尧饰演的少女佩佩,白天在香港上学,晚上回到深圳跟妈妈(倪虹洁饰)住在一起,频繁地穿梭于深港两地。一次偶然间,佩佩变成了“水客”,开始在两地做起了走私手机的买卖。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像清明时节一样充满了水汽。导演白雪镜头下多次出现玻璃的倒影,潮湿的空气里既有少女青春期躁动的荷尔蒙,也像是一种对城市边缘地带的凝视滤镜。

除了关注弱势群体,清明档也常常是寻根之旅展开的时节。在2020年的《又见奈良》里,吴彦姝饰演的陈慧明走上了跨国寻亲之路,奔赴奈良,寻找养女陈丽华。一段跨越60年的异国无血缘母女情,被导演鹏飞用克制的镜头语言表达,将中日两代人的情感褶皱缓缓抚平。

2023年的《乘船而去》里,独自生活在浙江农村的老太太周瑾(葛兆美饰)突然被确诊脑瘤,漂在外地的子女不得不回乡照顾。在这个故事里,编剧和导演陈小雨融入了自己小时候受外婆照料的过往。她要拍一部电影,“记住故乡,记住外婆,记住在路上寻找家的每一个疲惫的灵魂,记住他们的勇气,以及我们所需要的宽慰”。“经过那么多年的漂泊,我总算明白了这片土地对我而言的意义。家是我出发和回去的地方。日日夜夜在家,察觉不到家的珍贵。只有离开过,才懂得回家的滋味。”

有趣的是,电影里有一段老太太的葬礼戏,拍完之后,陈小雨的外婆觉得拍得很好,还在葬礼仪式前拍了一张照片,对陈小雨说:“弄得好看,以后我走了也给我这样弄。”

这些在清明档叩问生命意义的电影,用光影重构了传统节日的现代性表达,在生死对话中寻找生命的韧性,在记忆碎片里拼贴情感的真挚。清明时节雨纷纷。当影院散场时的灯光亮起,清明时节的银幕之旅,恰似扫墓归途沾湿的鞋履,既留下潮湿的印记,也带着春泥的芬芳。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