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反向合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出海”
第18版:封面报道 2025-04-21

反向合资,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出海”

刘朝晖

上汽奥迪全新电动车AUDI E。

岚图汽车将向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输出三电总成、混动技术等核心能力。

意大利米兰街头出现的广汽AION V。

角色的逆转,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追随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

记者|刘朝晖

在4月23日开幕的2025上海国际车展上,奥迪联合上汽为中国市场打造的全新电动车型AUDI E将登场,在业界看来,这算得上是传统豪华品牌首次“反向合资”的尝试。

在中国汽车产业筚路蓝缕的起步阶段,技术话语权大多掌握在国外车企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合资模式是学习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为国内产业链构筑基础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新能源车技术的突飞猛进、独步全球,引人注目的新趋势——“反向合资”开始出现。

与传统合资模式截然不同,反向合资中,中国车企凭借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成为技术输出方,而国外车企则在合作中扮演技术引入与市场渠道提供的角色。这种角色的逆转,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追随者逐渐转变为引领者。

反向合资进行正酣

在国内汽车行业,“反向合资”近两年成为了热词。

2023年的7月,小鹏汽车与大众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就战略技术合作签订框架协议,并签订了股份购买协议,大众汽车投资约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在外界看来,作为中国新势力车企的龙头企业之一,小鹏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领域的能力在国内新能源车企中已经处于领先水平。大众与小鹏的合作,就是看中了小鹏在智能化上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其EEA3.5架构,吸引了大众的目光。通过合作,大众希望提升其在华新能源车型的智能化水平,以适应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需求。而小鹏则借此机会,不仅获得了技术输出的收益,还提升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果然,2024年4月和7月,双方先后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联合开发协议,共同为大众在华生产的CMP和MEB平台开发行业领先的电子电气架构(CEA)。第一个搭载双方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的车型预计在24个月内量产,这一合作成果将为双方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增添新的动力。

在小鹏和大众达成合作的同一天,奥迪也官宣了和上汽的合作。去年5月20日,奥迪与上汽集团、上汽大众签署合作协议,正式确认联合开发专注中国市场的全新平台——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基于该平台,奥迪将打造全新一代高端智能网联车型,首批车型覆盖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三款纯电动车型计划于2025年推向市场。将于2025年上市的AUDI E,正是其中的首款车型。

奥迪和上汽联合开发的ADP平台,把软件和智能化当作重中之重。而这正是上汽在电动车方面的技术优势之一,而在智驾系统上,华为高阶智驾方案的引入,也意味着奥迪对于中国智驾技术的高度认可。上汽将技术反向输出的对象还不只有奥迪一家。据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常务副院长芦勇透露,上汽还计划向德系车企反向输出他们的DMH超级混动技术。这一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荣威品牌上,且已经研发了近15年,已经开始进入全球市场。

今年2月,东风汽车旗下自主新能源品牌岚图汽车宣布将向东风日产等合资品牌输出三电总成、混动技术等核心能力。双方针对岚图新一代ESSA2.0架构、SOA电子电器架构的技术合作也在紧密推进中。有业内人士表示,东风自主将自身沉淀多年的新能源技术乃至研发能力向东风日产等合资企业输出,有望助力自主品牌更快速地构建技术矩阵。当下东风的日产、本田等合资品牌销量普遍下滑,因此这波反向输出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与必要性。在全国乘用车市场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日产和本田应该更多地珍惜中国市场地位与产业链的优势,加速转型电动化。”正如丰田打算借助中国电动车产业链优势,推动雷克萨斯电动化转型,并实现国产化,以此延续雷克萨斯在全球市场的辉煌。

在反向合资的浪潮中,诸多中国车企已迈出坚实步伐,通过与国际车企的深度合作,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市场潜力。这不仅是企业间的商业行为,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升级与国际化发展的有力见证。

助力品牌出海提速

如果说大众投资小鹏,看中的是中方在智能化和电动化领域的技术能力,并将其应用和满足中国本土市场的话,那么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汽车的合作则推及全球,利用Stellantis集团海外成熟的市场渠道、资源、服务,为零跑搭建起“营销服”一体化通道,带来中国汽车品牌出海的新模板。

2023年10月,Stellantis集团宣布投资15亿欧元获取零跑汽车约20%的股权,次年5月,双方合资成立零跑国际公司。零跑国际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负责零跑汽车在大中华区以外全球市场的出口、销售及本地化生产。在这一合作中,零跑汽车凭借其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技术积累,尤其是自研自造比例占据整车成本70%的优势,成为技术输出方。Stellantis集团则利用其在全球的成熟商业布局、广泛的分销渠道以及丰富的营销经验,为零跑汽车打开国际市场大门。这种合作模式使得零跑汽车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实现技术与市场资源的高效整合。

在海外,中国车企寻求“反向合资”也正成为新潮流;在海外,本土化建厂正在提速,刚开年,就有不少车企提出“产能出海”新规划。如果说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借助大众与Stellantis加速走向海外还是国内“反向合资”的延伸的话,那么,吉利控股和奇瑞在海外直接建立合资公司就具有典型意义了。

今年2月18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吉利控股与雷诺巴西公司签署了框架协议,吉利控股将投资并成为雷诺巴西公司的少数股东,双方将通过雷诺巴西公司扩大其在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开发和生产方面的战略合作。这意味着吉利控股除了入股之外,更重要的是将以“技术换市场”,以技术“出海”获得在巴西本地化生产、服务网络和市场渠道资源。

奇瑞汽车与西班牙EV MOTORS的合作,也在欧洲市场掀起波澜。2024年4月19日,双方在巴塞罗那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成立新的合资公司,负责开发包括奇瑞及Ebro品牌的新车型。奇瑞通过收购和改造西班牙现有的日产工厂,实现了在欧洲的本地化生产。2024年底,合资工厂首款产品下线。根据规划,该工厂从2027年开始在新生产线上每年生产5万辆汽车,并计划到2029年将年产量增加到15万辆。

奇瑞控股集团董事长尹同跃说:“中国汽车出口要改变‘中国制造、海外销售’的单一贸易形式,与外资品牌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等全价值链开展合作,探索‘中国创造、海外制造、海外销售’的本地化经营模式,实现业务缠绕,成果共享。”

此外,长安汽车前不久也向投资者透露了其2025年海外市场的宏伟蓝图及未来新品规划,设立生产基地及建厂规划涉及东南亚、中亚、美洲等多地。吉利、奇瑞汽车也将于2025-2026年期间在越南建立工厂,加速海外布局。

加快走向全球步伐

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反向合资的背后,是技术、市场、产业链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不仅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反向合资的核心驱动力。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认为,无论是国内的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出海”,尤其是技术“出海”已经屡见不鲜,其中的底气之一,是国内企业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例如,中国汽车产业在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上基本实现了自主可控,部分技术已经领先全球。特别是在汽车智能化方面,依托国内互联网生态和软件人才优势,中国车企在车联网、OTA(远程升级)、智能驾驶算法等领域积累了先发优势。这些技术突破,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市场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成为国外车企寻求合作的重要对象。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也为中国车企反向合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能源署发布展望报告称,未来10年,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将持续强劲增长,2024年的销量预计达1700万辆,占全球汽车总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中国新能源汽车凭借其高性价比和先进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在欧洲,中国车企通过反向合资,能够快速进入欧洲市场,利用当地的销售渠道和市场资源,推广自己的产品。在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在迅速上升,中国车企的技术和产品优势,有助于满足这些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迫切需求,实现市场的快速拓展。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这是反向合资的重要基础。从上游的电池原材料开采与生产,到中游的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再到下游的整车组装,中国形成了一个高效协同、配套齐全的产业生态系统。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上具有明显优势,吸引了众多国际车企寻求合作,以借助中国产业链的优势,提升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反向合资合作虽然出现的时间不长,但发展速度很快,而且正在向多个层面渗透。”浙江大学新能源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林弘昌认为,这是汽车产业全球化背景下产业话语权悄然改变的一个缩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实力正在迅速增强,说明我们正在从“追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长三角研究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梁筱磊认为,通过“反向合资”、技术“出海”,国内车企能够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与全球一流跨国车企同台竞技,这也有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进而增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反向合资和技术输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实力与产业发展的有力见证。在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反向合资合作正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这也将助推中国汽车、中国技术更快地走向全球,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大份额,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