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
专栏作家
Columnist
于故纸堆中发现时尚之美
糟油拌牡丹、糟油拌迎春……想想都风雅。
在唇齿间细细品味鲜花的滋味,古人雅称为“餐芳”。清人顾仲编写的著名食谱《养小录》中就有《餐芳谱》专节,介绍做花馔的各种方法。
其中让我最好奇的是,明清人竟然喜欢把花片做成凉拌菜,方法是把可食用的花片用热水焯过,浇上调味汁之后拌匀。至于调味汁的配制,《餐芳谱》中也给得颇详细:
最基本的路数是用一大盅醋倒在碗里,兑入三分甘草末、一钱白糖、半杯熟香油,搅拌均匀。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按照各自的口味变化配料,喜欢辛香风味的可以添适量姜汁,也尽可加胡椒末或者花椒末,乃至用砂仁粉,口味重的则可以兑入芥辣汁。如果不喜欢前述这些刺激口味,则不妨拌以优质酱油和酒酿。
还有一种清淡的方法,是在醋、甘草末、白糖和熟香油的基础配方里再添加糟油。糟油在今日用得不多,传统生活却曾将之视为重要的一款调料。我们如今比较容易把糟油与香糟相混,以为二者是同一种制品,在烹饪中起的作用也一样,然而,实际上,糟油与香糟有相近之处,但又绝对不是同样的东西。
以清代食谱《食宪鸿秘》为例,书中给出“制香糟”法为:把白米加入酒曲和酒药,密封发酵,酿成米酒,然后兑入盐搅拌,再加红曲末、花椒、砂仁、陈皮、小茴香拌匀,收贮在坛内。由此可以看出,香糟是米酒和酒酿的混合物,非常浓稠。
同书给出“糟油”工艺,则颇为特别:准备一只空瓶,在瓶口蒙一层孔眼稀疏的纱布并扎紧,将此瓶置于陶瓮内。把十斤米酒做成的甜糟与五斤生芝麻油、精盐二斤八两、花椒一两拌匀在一起,填到瓮中,将空瓶埋在下面,然后封严瓮口。几个月后,甜糟与油的混合物会发酵形成糟液,慢慢滴沥到瓶内,这就是糟油。
此外,其他清代食谱介绍了不同的方法,如直接把酒酿、酒、酱油与花椒拌匀在一起,密封一年,开坛时浮在上面的浆液便是糟油;绍兴黄酒的酒糟加入炒盐与花椒后,密封在坛内,并把糟坛放在灶台旁有温度的地方,坛内也会生成糟油。这类简便的方法,非常适合家中自制。
总之,糟油在制作过程中去除了糟泥,成品是纯净的液体,而且只带着花椒气与咸味,无论形态还是口味都与香糟截然不同。好的糟油能存放多年,而且越陈越佳,在烹饪中的作用很多,既可以在炖炒菜肴中点入少许提味,也可以做糟腌菜。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充当凉拌或热拌菜的主要调味汁。
由此说来,用糟油去拌焯熟的花瓣,也是顺理成章了。明清人把可以食用的鲜花称为“芳品”,诸芳品中,牡丹花、迎春花、萱花、鹅脚花、金豆花、紫花儿、金雀花都可凉拌,用洋溢着酒香的糟油为这些花儿提味,想来应该是清而鲜的口感吧。糟油拌牡丹、糟油拌迎春……想想都风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