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泼水节赛龙舟。
周恩来纪念碑。
在泼水节的这三天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的盛装,共聚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和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
记者|何映宇
4月14日至16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放假三天,因为,傣族人的新年到了!
清明节后十日左右,傣历六七月,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泼水节。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又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也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
傣历的元旦
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比迈”(意思为新年)。泼水节历时三日: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间的划龙舟、放高升、文艺表演等各种活动。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亦不属后一年,故为“空日”,这天通常要举行泼水活动,纪念为民除害的天女,以圣洁之水消灾免难,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在泼水节的这三天里,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娃娃,穿上节日的盛装,共聚村中广场,男女老少围成一圈,和着芒锣象脚鼓点翩翩起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玉腊呵”;有的即兴而作,边唱边跳,有的男子边跳边饮酒。还有的挨家挨户去拜年,祝贺新年愉快,万事如意。
赛龙舟是泼水节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第三天)举行。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绿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精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了高潮。
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一段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就此开始了。
泼水节的起源
泼水节尽管在南传佛教区域流行,但实际上,它最早起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是一种风俗性歌舞游乐活动。不过“泼寒胡戏”是在11月的寒冬季节进行。举行这种活动时,现场旗帜飘扬,鼓声震天,人们穿着胡服骑着骏马,有的戴着兽面,有的裸露着身体,相互泼水嬉戏,奔驰追逐,喧噪喊叫,尽情欢乐,成群结队跳着舞蹈,唱起歌曲,真像是军队一样的阵势,气氛火爆异常。
之后,这种游乐活动由波斯经印度传入中国。从唐武则天当政末年兴起,到唐中宗李显时期,已大为盛行。从朝廷到民间,大家都很喜欢这种游乐性活动。但是在唐玄宗即位之后,对这种比较粗放的外来风俗不大赏识,加之朝臣极力进谏,在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十月中旬,玄宗颁了“禁断”此俗的诏书。这种在中原地区渐成蔓延之势的群众性泼水及歌舞游乐活动,就逐渐绝迹了。
而泼寒胡戏,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这种风俗能在傣族地区生根发芽并风行开来,主要还是反映出当地人民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祈求风调雨顺的朴素愿望。
当然傣族同胞热衷于泼水节,也与南传佛教有很大的关系。傣族群众视水为生命的象征,水是人与神(鬼)沟通的神圣桥梁。在浴佛的过程中,傣族群众用从家里挑去的干净的水洒向缅寺的佛像,他们认为借助神圣的水,佛才能感受到人对他的敬仰和崇拜。
本周博物
周恩来纪念碑
1961年4月13日-15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景洪市,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泼水节。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人们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周总理的到来。当天,周总理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
1990年,西双版纳州树立了周恩来纪念碑。同年4月14日,周总理铜像揭幕,以纪念29年前周总理与边疆各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