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秋声(中国画) 看戏 让餐饮不浪费炫起来 好吃不过茶泡饭 三十五年前的“采访” 疫情之中念故人
第20版:夜光杯 2020-09-03

疫情之中念故人

金圣华

傅聪傅敏兄弟二人,一在伦敦,一在北京,相隔万里,却同时在世纪疫情里困居家中。我在香港遥忆故交,除了分别致电问候,得知他们现都安好之外,不由得想起了四十年前他俩风华正茂时与他们初次相遇相识的情景。

1980年大年初一,我从巴黎前往伦敦,为了撰写有关傅雷的博士论文去访问傅聪。那时傅敏恰巧也在英国。记得那天很冷,他们住的那条街相当僻静,是个高级住宅区,记不清是哪个方向了,只记得他们家坐落在一个U字形街道的末端。在城里坐的士东兜西转,折腾了好一番才找到门口。那时房子正在装修,院子里布满水泥杂物,有点凌乱。傅氏兄弟都在,两人十分和气,全心全意地接待我这个远客。傅聪颀长玉立,非常温文,完全不端架子,倒是我乍一见面,怯于他的盛名,心里有点发慌,不知道该问些什么才好。傅敏则和善谦逊,刚从北京来英国进修。兄弟俩提供了许多一手资料,包括傅雷翻译的手稿,译文的不同版本等等。我们谈了好几个钟头,也许是大家都来自上海的缘故,觉得特别投缘。聊起小时候的住宅,我说当年住四维新邨,他们说住巴黎新邨,这两个邨好像连在一起的,邨里不是有个“矮子巡捕”吗?他们听了赶紧点头称是,原来我们还有小时候的共同回忆呢!许子东说,他与张爱玲曾经先后在上海住过重华新村,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擦肩而过”,那么,我和傅氏昆仲的缘分,岂不是一次“时空交集的并肩共存”?

1980年夏末秋初,傅敏返乡途经香港,我请他和宋淇在沙田马会吃饭。此后,我们经常保持联系。1981年10月中旬,我赴北京,这次,傅敏带了罗新璋来,我们三人在北京饭店共进午餐。相聚虽然短暂,傅敏却给我捎来了许许多多宝贵的资料,包括傅雷的家书,主要是英法文信件。这批信是写给傅聪和他当年的夫人Zamira的,傅敏嘱咐我日后有空时把它们译成中文。罗新璋素来享有“傅译传人”的雅号,原是翻译傅雷家书的最佳人选,不知何故,傅敏当年居然把这项要务交予我这名研究傅雷的新人手中,更出奇的是罗新璋也居然不以为忤,此后还不时从旁给予我许多指导和提点,在他身上,的确见识了真正学者泱泱大度的风范和懿德。

1982年元旦,突然接到了傅聪的电话,原来他来了香港,我们相约6号下午六时在半岛酒店551室见面,我和外子Alan准时赴约。551在半岛的新翼,房间宽敞舒适,房中搁置了一架大钢琴,他正在练琴;他请我们坐下不久,就打开了话匣子。也许是两年前交谈甚欢的缘故,他那天的热情、亲切、坦率与真诚,使我出乎意料。他说得兴起时滔滔不绝,简直有一泻千里之势,收也收不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他的刚与烈,他的正直与激昂,绝对是假也假不来的。他说:“我的性情基本上秉承了母亲的软心肠,后天则受了父亲刚烈的熏陶;敏恰好相反,先天得自父亲,后天受母亲的影响”。

他说起小时候受过无数的委屈,十一二岁时开始反抗,十八岁自波兰返回,与父亲起大冲突,母亲为他受了不少罪。那时常常被罚三日一小饿,五日一大饿;而每日三餐,其中一餐必定罚吃素,这种训练,倒适合他日后的漂泊生涯,他的胃已经练就了本领,吃也行,不吃也行!

傅聪当年出国后,傅雷曾经写过一系列像诗一般的信件给他,其中包括自己的忏悔,悔恨当初对儿子太严,也感谢上苍让这株在严霜覆盖下的幼苗终于冒出头来,茁壮成长!可惜如今这批信已遗失了。傅聪还提起另外一封傅雷写于1966年的最后家书,是用英文写的,信中提到夫人始终乐观,说总有看到儿子媳妇的一天;自己则不存奢望,深知此生相见无期了!傅聪很惋惜这封信也不见了(幸亏多年后,此信重见天日,并由我翻译成中文,收编在新版《傅雷家书》中)。

傅聪又叙述了许多有关父亲的逸闻趣事。例如傅雷凡事执着,没有钱锺书那份洒脱与幽默,对事多投入,少观察,因而不适合当小说家,却可成为严谨的评论家、成功的翻译家。傅聪认为父亲的性情近乎罗曼·罗兰,小时候常看见傅雷为翻译巴尔扎克自苦,倘若苦思一词不果,则饭桌上的空气就像凝住了,全家噤若寒蝉,受罪不浅!傅雷性情刚烈,在法国时西装革履,回国后去昆明当三个月教务长时,突然改穿长衫,胜利后才再穿西装,原来事出有因,只是为了有一次打不好领带,一怒之下,就把所有的西装领带全剪烂了,以后才将错就错,改穿长衫。傅雷留法时常为同期留法的同学与法国人交涉。有一次跟某位房东太太吵架,一时气极,竟然把衣柜从窗口扔了出去,因此获得Monsieur Fou的称号(Fou在法文里乃“疯狂”之意,又是“傅”的译音)。

那天,我们畅谈许久,八点去锦江饭店用晚餐,饭后谈到十点半仍意犹未尽。傅聪知识渊博,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都很精通,岂止音乐而已,而看过的书之多,让人愧煞!他提起的许多人名书名,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使我感觉自己浅薄无知而又责任重大,当时不禁心中暗忖——那尚未完成的有关傅雷的论文,不得不加把劲了。

从锦江出来,送傅聪回半岛,他说1月底会来香港开演奏会,叫我们不必买票,他会拿到票子。他还邀我下次去伦敦时住他家。一切都是真诚的,没有矫情,不涉客套,刹那间使我忘记了他是位蜚声国际乐坛的大音乐家!

连串往事,历历在目,数十年却已倏忽而逝。在疫情肆虐的今日,特别思念远在他方的故人,也忆及当年为引介我们相识而穿针引线的宋淇先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