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6日 星期日
撑骆驼 妈妈的南瓜饼 枫泾路的闹猛 “爱抱抱”及其他 莫让一帖捆住手脚 “双十一”有个乳名 真正的艺术家
第20版:夜光杯 2020-11-11

莫让一帖捆住手脚

王恩科

明清时代科举考试、宫廷文书、馆藏文件,盛行馆阁体,因为它规范、方正,便于识读。当时作为实用书法,是个很理智的选择。现今作为艺术经典,显然欠妥,因为它刻板、雷同,若枯禅入定,难见幽态秀色。

然而,我却见不少学书者很崇拜这种馆阁体,捧为圭臬,亦步亦趋,潜心临习,但效果不佳,缺少灵性,艺术语言苍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原因,我以为是有些执教者的片面教授——只教死法,不教变化;只讲技,不讲情,让学生长期机械地临习一本帖,虔诚地模仿老师定型化的示范,很少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喜好选择字帖,很少鼓励学生带有自我性灵的写法,这显然是不符合艺术学习规律的,也不利于书法传承生态的健康发展。中国书法是浩瀚大海,如不反观历史经典,到艺海中去见世面、开眼界,如何识得书法真面目?心无积蕴,胸无浩荡,怎能学好书法?

书法不是一个机械的技术活儿,不是用毛笔写字就是书法。书法是艺术的写字,如果失去了艺术属性,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孙过庭《书谱》云:“一划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是说每一根线条,都应该是耐人寻味的痕迹,要有丰厚的艺术内涵。刘熙载云:“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沈宗骞云:“不灵之笔,但得其形,必能灵变,乃得其神。”董其昌说,虽然每个书者都会在学书的起始,对范本用心临摹,但没有任何一个范本抑制了书家的自我表达。此话极是,说明人的才华、个性、笔的灵变与书法审美有密切关系,不能一味地在技术层面上下功夫。

现在有不少人热衷于学习田楷。我以为,田楷端庄规范,笔道出入清晰,易于初学,但如要提高书法格调、境界,则不宜。田字出于欧,有欧之韵味,但与欧字还是有很大距离。所以学田字,在基本笔画熟练后,要尽快返学欧阳询,以免被田字的匠气捆住手脚,养成习气脱不开了。

清人傅山有言:“宁真率毋安排。”真率,自然也,性情也;安排,人工斧凿也,匠气也。刘熙载又言:“书要有为,又要无为。”有为,规范也,规则也;无为,无拘也,不为法所囿也。这些言论,都是对类似馆阁体的审美批判,值得我们好好领悟。

长期以来,书坛流传着一种说法:学书先精一楷,然后再发散学习。但实践证明,这种说法很难实行。精,写到什么程度算是精?临帖要求形神兼备,其实只是一个美丽的愿望,很难达到——人在临帖时,越想着像,就越不会像,因为你已经拘谨了,因为你不是帖的作者,你就是你。纵观历史,古代大书家几乎都临过《兰亭序》,但各人面目都不一样,没有一个像王羲之的。冯承素最像,那是摹的。故而王僧虔吐了句真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道出了临帖学书的真谛。再说真要写精一楷,还须旁涉篆隶、流溢行草。所以我认为,此话应改为:先学一楷,熟练后再发散学习;或先博后约,在博学中发现最适合自己口味的帖,选为主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