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水乡水(帛画) 陈从周“骂人” 太空之吻 姑苏桥趣 孙女骨折以后 遇见艺术,让上海更美 苦乐年华
第19版:夜光杯 2021-12-08

苦乐年华

薛全荣

岁月荏苒,世事沧桑,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今年11月是我们70届知青赴崇明前哨农场50周年。1971年11月,一纸通知,一张船票,几件行李,我们告别家园慈母,远离城市亲友,来到前哨农场。彼时,对农场的前世今生未来既懵懂又向往,既憧憬又忐忑,既信心十足又暗生胆怯,不由得陷入丰富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交织之中。

然而,50年了,那个时代我们在一起。为了不忘却的纪念,去年9月我们开始了赴农场50周年纪念活动的筹备。

定于今年10月21日下午的纪念会,受到当年正青春而今芳华不再的知青们的热烈欢迎。那天,他们从市区四面八方赶来,人人精神矍铄,个个笑意盈盈,兴致勃勃地来到会场。会场简朴热烈,喜庆气氛浓厚;会场正中悬挂着“那个年代,我们在一起,70届知青赴前哨农场50周年纪念会”会标醒目而亲切;会场两侧,场旗和各连队连旗猎猎飘扬、熠熠生辉,那一抹抹红色让人心潮澎湃;会场前方的大型显示屏滚动播放着“前哨今昔”,吸引了与会者眼光,纷纷驻足观看。珍贵而生动的画面,熟悉而又遥远的场景,曾经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让人自然而然地回到了过去。

春寒料峭,裤腿高挽过膝,身穿陈旧棉袄,赤脚在水田里,冰冷的水温满满的透心凉,平整秧田,播撒种子;炎炎夏日,头戴草帽,置身农田抢收、抢种、抢管的“三抢”,时时挥汗如雨,天天“战天斗地”,不误农时的“两个黑隆隆一个急匆匆”(早晨天未亮,晚上天漆黑,中午饭后即出工)成为常态;沉甸甸的秋收季节,白天收割抢运稻子,晚上去脱粒机上脱粒稻谷,“机不停人不息”,通宵达旦,翌日又不失时机地抢种油菜,妥妥地实现“今天一片黄,明天一片绿”;寒风凛冽,天寒地冻,开挖河道,挑筑大堤,围海造田,一把崇明撬(俗称矮撬)、一副泥箩担,天上飘着雪花,地下泥泞湿滑,艰难地上坡下坡,一步一滑,步步惊心,日复一日,顽强坚持。

那天,一首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诗朗诵“青春祭”拉开了活动的帷幕。由一连倪炳发执笔集体改编的诗中写道:“50年前,我们把青春献给这片土地;50年后,我们重回故地祭奠青春。有人说,这是一个无奈的青春;有人说,这是一个蹉跎的青春;也有人说,这是一个无悔的青春。似水年华,青春已逝,每一个知青对青春了解都有自己的诠释。青春虽然已逝,但知青的热血仍在流淌。因为知青的心永远年轻。今天我们祭奠青春又重返青春,因为知青对生活永远充满激情。朝霞曾照昨天,夕阳理应更红。那个年代,我们在一起。”朗诵话音刚落,掌声骤然响起,发自肺腑的心声,既有深情的思恋,又有气壮山河的豪迈,与会者都激动得不能自已。

知青们的发言也精彩纷呈,他们对曾经的苦乐年华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有回忆起齿颊生香的烂糊肉丝、红烧小肉,这两款菜品在当年属“奢华的美味”,疲惫不堪时靠崇明老白酒、土烧“小炮仗”解乏解忧;更期盼“雨量中到大,一日睏到夜”的“外国礼拜”(天下大雨,可以不出工);有回忆到围海造田时,当大堤出现决口的险情,知青们义无反顾地跳下去,用身体封堵决口的悲壮情景;当然,也有横笛牧歌“农场式”的浪漫以及各种文体活动的愉悦。当年场际的足球赛、篮球赛、乒乓赛等同样是农场的盛会,知青们对于这些赛事的参与度和关注度绝不亚于当下的世界杯和NBA。当年的场团委副书记后来的市文化局干部谢泽为的发言,既富有诗意又充满情怀,他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知青’。经历了一场如同淬火般的磨砺,结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前哨情缘;那个年代,我们天真懵懂,豪情满怀,要在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胼手胝足,流血流汗,打翻身仗种争气田……50年后,我们重聚首,当年的懵懂青年已成了银发一族,我们不再纠结于青春有悔无悔,而是更加淡定宽容。蓦然回首,50年弹指一挥间,阅尽沧桑,归者归时似来时”。泽为兄的这番话,让大家鼓掌之余,颔首称好。受他感染,我也不禁感慨道:世事沧桑五十年,岁月荏苒难如烟。何言有悔或无悔,晚霞美胜艳阳天。

那天的活动,无论是蔚为壮观的场旗、连旗入场式,饱含深情的诗朗诵,发自肺腑的知青发言,还是几百人放声高唱“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场歌,犹如汹涌而来的浪潮,一波一波,高潮迭起,让人沉醉且“一醉不起”。

告别的时候到了,握手、拥抱,既依依惜别又恋恋不舍,曾经的战友,一生的朋友。愿在苦乐年华的那个年代铸就的无价情义到地老、到天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