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相逢何必曾相识(篆刻) 邂逅管桦 消暑刷视频 那座无名小山 檀香山与天宁岛纪行 箱子的告别 朱启平的记者生涯
第14版:夜光杯 2025-09-02

那座无名小山

辛渐

二十多年前,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从文化味浓厚的绍兴路搬到了上海出版大楼,这幢18层办公楼,位于钦州南路靠近桂林路。我们所在的出版社在十三楼。我那时刚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出版社做编辑,编辑部所有的编辑都在一个大套间里集中办公。编辑部有几扇很大的落地玻璃窗,拉开窗帘,对面就是沪闵高架路,再望过去就可以看到一座小山。

这座无名小山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几乎不得而知,也没有确切的记载。它的形成也许是比较意外的。这一带一开始是一片荒地,后来随城市的扩展,它的四周稍便利一点的地方开始造出了楼房。楼房逐渐合围,不知怎么的,有一处慢慢抬高,形成一座小山。这座小山并不太高,它的四周毫无遮挡,长满了树木,显得很有山势。它坐落在龙吴路、石龙路以及老沪闵路交叉的三角地带,没有一条路可以直通过去,周遭都是密布的树木和藤蔓,人迹罕至。它就在喧嚣的闹市一隅安静地立着,吞云吐月,与世无争。

我办公室的座位紧贴着窗户,有时伏案久了,就自然地站起来,转过身,背靠着办公桌向窗外望去,视线久久地落在这座小山上,对着它发呆,常常达半小时之久。山上丛生着马尾松、小樟树,各种杂木,还有不少毛竹,远望过去各种植物交织在一起,没有人工痕迹,完全是野生的,便多了份野趣。冬天有腊梅开着,夏秋有杜鹃花以及各种野花斗妍,秋天是飘红的枫叶,都很养眼。如果是雨天,整个小山会有淡雾笼罩,不时有缕缕白烟向四周飘逸。我有时看着看着,蓦然产生一种古意:“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上海最大的山为佘山,其实也不大,一个时辰就可以逛完。有些公园比如长风公园内,也有山,但那个山比假山大不了多少。我出生在赣北山区,自小就在山上讨生活,砍柴,摘野果,还有放牛,对山的感情和依赖都很深。这座小山别人根本就不会关注,于我却有一种找到归宿的认同感,似乎在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中有了个可以倾诉的所在,能够天天隔窗相望,寄托一种内心的情思。时间久了,也有爬上山去一探究竟的冲动,但不知如何,每次想要踏上小山,都没有成行。这反而让我对它的依恋更浓了。因此,当日常一个大套间所有的同事都下班离开了,我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倚在窗台上,默默看着这座无名的小山。我记得,很多寂寞的时光,很多愁绪,很多思考,都是在凝望着这座小山中度过的。

不过三四年后,这座小山被推平了,它的上面要建一座大型的城市交通枢纽。又过了一两年,一座大型的高铁车站上海南站如约而至,拔地而起。这座无名小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这样消失了。一如世上的万事万物,不少都是在悄悄地生长,又悄悄地离去。我的记忆里,却一直保留着它的身影,日久弥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