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相逢何必曾相识(篆刻) 邂逅管桦 消暑刷视频 那座无名小山 檀香山与天宁岛纪行 箱子的告别 朱启平的记者生涯
第14版:夜光杯 2025-09-02

朱启平的记者生涯

朱开宇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回顾和纪念抗战历史,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也是对和平精神的传承。今天起,“十日谈”专栏将刊发十篇由抗战亲历者、抗战史专家、战时名人之后等作者撰写的文章。通过十个不同视角追忆抗战历史,追问历史真相。本组文章由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特约刊登。

1933年,父亲朱启平考入北平燕京大学医学预科,很快就投身于学生运动。他曾和燕大学联代表去包头宣传抗日、去绥远傅作义部劳军、去泰山向冯玉祥将军请愿促其抗战。上山途中遭遇土匪打劫,父亲挺身而出,代表同学们和手持双枪的匪首谈判说情,说他们是一群抗日爱国的学生,宣传抗日。“盗亦有道”,匪首遂放行。

1939年父亲加入重庆《新蜀报》为编辑,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他目击和报道了日军重庆大轰炸的暴行。次年他考入重庆《大公报》,做夜班编辑、外勤记者。抗战开始后,父亲曾以记者身份与美国新闻处交往,大力向美国同行宣传中国抗日,与驻华美国《时代》周刊名记者白修德、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美国驻华使馆二等秘书谢伟思成了好友。白修德1946年出版了《中国的惊雷》一书,描述中国抗战的情况,其中大量引用了父亲提供给他的第一手资料,对西方世界了解抗战中的中国影响很大。

1944年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战略反击,冲破日本国土防卫圈,父亲主动请缨前往太平洋战场采访,20天后抵关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尼米兹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军方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记者衣食住行极为优待,父亲是在美国海军部正式注册的随军记者,待遇同少校军阶,着军装,准配枪,战场上与普通士兵一样出生入死。父亲马不停蹄,一篇篇英文电讯、中文通讯,发往重庆。英文稿子照例送检,幽默的美军新闻检察官在窗口画了一副凶恶的面孔,两把剪刀代替了两只手,上面写了几个字:“我肯定扣留你那篇讨厌的稿子!”事实上检察官只把父亲的稿子更换了一个字,比原文更为贴切。抗战胜利后,父亲作为《大公报》驻美特派员,报道了联合国美、苏代表的辩论,《新华日报》全文转载。

此后父亲前往美军先已攻占的塞班岛、硫磺岛,其间亲身经历了状况空前惨烈的冲绳之役。父亲乘吉普车距最前哨百码处下车,一只脚还在车上,听到扑哧一声,转身伸手一摸,滚烫,巴掌大的尖利弹片实实嵌入他刚起身的座位上;再晚一秒弹片正好直穿胸腹。为了躲避战火,他躲到当地人石板下的地下墓穴里睡觉。六月间父亲登上第三舰队泰康提罗加号航空母舰,采访舰载军机对日作战实况,亲身登上鱼雷轰炸机坐机枪射手位,寻觅敌潜艇,弹射起飞。空中惊魂三小时,收索降落,后面跟进降落的一架战机钢锁脱钩,轰然失事落海。他目睹许多飞行员,朝气蓬勃出击迎敌,返航归舰,多少架迷失,有去无回。父亲在航空母舰上的通讯,《大公报》以“鹰扬大海”为专栏,于1945年7月20日起连载。

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原子弹,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父亲随首批舰队进入东京湾。1945年9月2日,他登上密苏里号战列舰目睹日本投降仪式。各国记者中三名来自中国,均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同窗:父亲和黎秀石均来自重庆《大公报》,另一位是中央社的曾恩波。父亲当晚在横须贺港中停泊的军舰上写下通讯《落日》。此后,这篇通讯被媒体纷纷转载,后来还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1946年父亲同母亲新婚后,远赴纽约任《大公报》驻美特派员,母亲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文学硕士,仍与左翼朋友如龚普生、老舍、谢合庚、陈翰笙、爱泼斯坦等频频交往。两年之后他认定腐败的国民党大势已去,说服妈妈,做出了回国为新中国效力的决定。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