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由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遗传病诊治专项基金发起,因美纳基金会、国际公益慈善机构赠与亚洲联合支持的“罕与光”公益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薛敬洁。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教授长期致力于儿童遗传病研究和临床诊断。
“罕与光”公益项目海报。
不过,由于国内掌握相关诊断技术的医生太少,有能力进行诊断的医疗机构也太少,基因检测在罕见病诊断上的应用和患者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记者|王仲昀 杨维格
“罕见病离我们很远吗?我的学生是学遗传学的,他们夫妻两人去做了基因检测,发现一方携带有某种罕见病基因致病变异。”
“罕见病患者罕见吗?我身边的一位同事就患有罕见病。”
说以上两句话的,一位是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系主任邬玲仟教授,另一位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医学中心副主任吴冰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罕见病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65‰—1‰的疾病。这个数字,看起来离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然而,目前全球罕见病患者已经超过3亿,约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这意味着,平均每25个人中,就有1个罕见病患者。
罕见病患者的确也非常“罕见”,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没能得到诊断,他们可能正奔波在寻求诊断结论的路上,有的人终其一生也无法知道带给自己病痛的到底是什么病。
基因检测技术,如今给罕见病的诊断带来新的希望。不过,由于罕见病临床知晓率低,医生的认知度与敏感度不够,且有能力进行诊断的医疗机构也太少,基因检测在罕见病诊断上的应用和患者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11月9日,由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遗传病诊治专项基金发起,因美纳基金会、国际公益慈善机构赠与亚洲联合支持的“罕与光”公益项目正式启动。未来三年,“罕与光”公益项目将携手国内多家医院,为2000个罕见病患者家庭提供免费的遗传病检测,并将通过与全国20家医院的合作,为百余位临床医师提供系统的遗传病诊断培训机会,提升专业医生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推动改善中国罕见病诊疗现状。目前,已有首批7家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覆盖北京、南京、上海、济南、杭州、长沙和福州等地。
让罕见病人被看见,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
平均确诊时长5至7年
秋末冬初的日落时分,公园草地上时不时传来小朋友追逐跑动的欢笑声,晚霞为喧嚣的城市蒙上一层轻柔。然而,这份轻柔却永远落不到白桃身上。
“从5岁开始,每到黄昏,我的四肢就会长出荨麻疹风团,膝关节、踝关节、手关节疼痛到无法直立行走,眼白变得猩红,随之而来的便是高烧、呕吐……每个冬天都是灾难,每天发烧,高热不断。在学校发病的时候,同学会喊我丑八怪、红眼病。很长一段时间,我只能服用抗抑郁药物。”白桃在微博上记录下自己患病和确诊的过程。
2022年夏天,结婚两年的白桃在备孕时无意间看到一个帖子描述的病症和自己很像。“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联系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聂顺利医生,他指导我做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结果确认,我患有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症综合征。”
家族性寒冷性自身炎症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病,由NLRP3基因突变引起,困扰她20多年的疾病终于有了一个名字。这个过程花了她20多年。
我国人口基数大,各类罕见病患者占比虽小但绝对数已达2000多万。有资料显示,30%以上的罕见病患者要看5个—10个医生,44%的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的疾病,75%的患者治疗方案不正确、不规范。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学诊断过程复杂,疾病知晓率低,专业医学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他们中有些人的确诊经历或许比白桃更为艰难心酸。迟迟不能确诊病因,有可能会让患者错过最佳治疗窗口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罕见病医生
比罕见病患者还要少
近年来我国正加快探索罕见病诊疗与保障的“中国模式”,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罕见病的政策。加速罕见病药品审评审批、公布国家罕见病名录、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罕见病用药陆续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为提高国内罕见病的诊疗水平,完善罕见病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但在诊断这个最为关键的环节,仍旧存在巨大的困难。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举措,切实减轻了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完善了罕见病的医疗保障体系。然而确诊仍是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漫长求医之路中的第一关。此次启动的项目取名‘罕与光’,寓意通过政府、慈善组织、爱心企业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为罕见病患者及其家庭照亮一束希望之光。项目将帮助罕见病患者尽早确诊,争取治疗窗口期;同时也让更多人看到并参与到救助罕见病患者的行动中来。”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薛敬洁说。
对于罕见病儿童被误诊、漏诊,薛敬洁深有体会。当天她分享了一个过往的故事。“记得有一次在四川,有一个孩子已经不小了,可是一直长不高,去了很多医院,最后去了华西医院才诊断为粘多糖症Ⅳ型。患者家属选择了骨髓移植,但出现了很多感染问题,陆陆续续花费了90多万元。孩子父亲打工赚钱,母亲还要照顾孩子,背负了很多的债务。”薛敬洁负责的公益项目提供了3万元的资助,这笔钱对孩子治疗而言是杯水车薪,但对这个家庭却是精神上的莫大鼓励。
通过类似这样的故事,薛敬洁对于罕见病儿童的早诊断早治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遗传性罕见病如果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诊疗,就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命运,让家庭不再留下遗憾。”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周文浩教授长期致力于儿童遗传病研究和临床诊断。在他看来,国内不同医院罕见病诊断的能力参差不齐,容易出现误诊漏诊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一是因为多年来国内医学教育对罕见病介绍存在欠缺,二是罕见病病种多、单病种患病人数少,大部分医生缺乏相关罕见病诊断经验。”周文浩说道。
具体来说,很多相似表型的罕见病有不同的临床原因,相同的临床病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一定的遗传病知识,以便更好地帮助患者。
基于目前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周文浩希望未来这一领域能够对罕见病诊疗有更多积极影响。“从数据角度看,国内现在所有的罕见病公共数据库和遗传学疾病经验都是来自欧洲的发达国家。我们充分地利用了前人无私的奉献,才让我们在已经有的疾病的诊断中驾轻就熟。但是也要看到,中国人势必要建立自己的罕见病特征性疾病谱。”在他看来,建立一个国内共享的罕见病数据平台非常迫切。而类似“罕与光”项目一旦推动开来,可以让国内该领域的研究共同成长。
“罕见病医生比罕见病患者更罕见。”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系主任邬玲仟教授在“罕与光”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说。作为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遗传病诊治专项基金的主任委员,邬玲仟认为目前具有罕见病诊断能力的医生数量缺乏,是提高罕见病诊断率的一大挑战。
“期待通过多方协作,能有效提升临床医生的遗传咨询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将防控关口前移,以期降低罕见病的发生。”具体来说,邬玲仟认为最重要、亟待提高的是临床医生对于测序结果的解读和咨询能力。在她看来,以因美纳为代表的基因测序企业提供了工具,“关键在于这些结果出来后,医生要能够解读它们和表型之间的关系,做好罕见病家庭的咨询服务”。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邬玲仟表示,可以从加强遗传学专业知识培训入手,“从遗传学的基础知识到基本的技术,有没有办法治疗,通过再生育的风险评估有没有办法让这个家庭得到正常的孩子,这都是我们希望给医生进行培训的内容”。
11月9日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听完诸多罕见病患者的人生故事,因美纳全球高级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深受触动。李庆介绍,“罕与光”公益项目是因美纳企业社会责任项目iHope™在中国的落地实践,该项目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为全球罕见病患者和无法诊断疾病但医疗条件不足的家庭提供临床全基因组测序(下文简称为“cWGS”)服务。目前全球已有1400名患者从iHope™项目中获益。其中,40%的患者在接受cWGS后确诊,60%的患者在接受cWGS后改变了治疗方式。“这个项目充分体现了‘基因向善’的理念,这也是因美纳的愿景。我们希望通过提高基因组学的可及性,帮助国内的罕见病患者及家庭缩短诊断苦旅,减轻经济负担,为他们带去希望之光。”
靠前预防
基因测序还能做得更多
一项针对中国出生人口队列的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5.6%,按照我国2021年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计算,我国每年约有60万新生儿存在出生缺陷。与这一情况相对应的,是我国遗传病诊断专业医生仍处于短缺状态。
根据临床统计,我国罕见病以先天性畸形、内分泌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罕见病患者中80%以上由染色体或基因异常所致。70%的罕见病在儿童期就已经发病,罕见病已成为我国5岁以下儿童重要死因之一。早筛查、早治疗是防治罕见病的第一道防线。
有一个真实且残酷的案例,常常被临床医生们提起。唐先生和妻子有过三个孩子,但都在出生一到两个月之内夭折了。身体健康的唐先生夫妻为了弄明白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出生就夭折,在医生的建议下接受基因测序。两人的样本被检测出基因LAMC2位点上的变异,判读为可能致病,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相关。
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被认为是罕见病中最痛苦的疾病之一。患者出生后表皮与真皮黏连十分松散,皮肤像蝴蝶翅膀一样脆弱。任何轻微的磕碰和摩擦都会让皮肤破损脱落,甚至食道粘膜和内脏器官也不能幸免,继而引发各种并发症。并且随着年龄增大,皮肤反复破损溃烂,皮肤癌的患病率也远高于常人。
根据基因测序结果,唐先生的三个孩子很可能是因为患有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而夭折。如果唐先生和妻子在孕前和产前能够做一次基因测序,或许就不会有三个孩子全部夭折的悲剧发生。
作为国内基因检测行业的领先企业,贝瑞基因把无创DNA产前检测(NIPT)引入中国并成功实现商业化,迄今已经有超500万人次得到了由这家公司提供的无创产前筛查和诊断服务。
贝瑞基因董事长、总经理高扬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罕见病诊断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是数据分析。一是生物信息的分析,二是临床数据的解读。目前贝瑞基因在生物信息分析领域,尤其是全外显子组测序为代表的生物信息领域,可以做到全自动给出高效解决方案。
“针对罕见病,早期筛查和临床识别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选择。”高扬说,“把基因变异和临床表型相互结合,才能找到真正的致病突变,贝瑞基因基于几十万人群的数据库,建立了一套自有的智能解读系统,为临床提供智能解读工具,这将大幅地提高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