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没有证据总有蛛丝马迹,没有蛛丝马迹那总有抱团取暖的。
我对写“阴谋论”“反转”的自媒体的态度,一般是不接触、不打开,免得脏了眼睛。有时候业务需要,只能去看两眼,就是这两眼已经构成“工伤”了。
比如,南京鲁某某为自己孩子出头、在对方孩子家打人的事,我以为有着30分钟的完整监控视频,这个事就算进入法律程序了,基本事实板上钉钉了。
但是,还是有自媒体和网友出来喊“反转”。选了一篇朋友圈里转的挺多的网文,做一番心理建设,憋着一口气点开文章,看看有没有猛料。核心的说法只有两条,一是没有交待出处的一个视频的gif动图里,两个小朋友在打架,然后“看图说话”:抢玩具不对,打人更有错。
这叫什么反转?
第二个“看图说话”的节奏赶上“第二宇宙速度”了,是针对鲁某某打人时间点的。“鲁医生说这些时(就是那三句不要打人的要求),小T不知道是因为害怕,还是无所谓,一直勾着头,没有什么反应”,然后又补白了一句“爷爷也没及时道歉”,意思是,气氛都已经烘托到这里了,这么嚣张跋扈、拒不道歉、无视被害者权利的爷孙还不应该打吗?
慢着!明晃晃的视频摆在那里:鲁某某那三句“不打人,不打头,不能用东西打”之后不到1秒钟就一巴掌把孩子扇到地上。这1秒钟,叫孩子怎么就地忏悔、痛哭流涕,你按了快进键了吗?
没有证据,就去寻找证据,没有证据总有蛛丝马迹,没有蛛丝马迹那总有抱团取暖的,要真是什么也找不到,那就说明有更大的阴谋。不然为什么网上没有不同声音?肯定买了热搜,操纵了媒体。阴谋论是不可能证伪的,如果被证伪,那就说明有更大的阴谋论。
社交媒体传播的回音壁效应,让任何愚蠢、偏执和阴谋论者都能找到伙伴。甚至标准答案就是一个被构建的过程,“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哪有什么标准答案?
就拿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还是“是人”,似乎全网已经达成默契,宁可相信宇宙时间线被篡改过,也不相信自己背错了课文:我高考语文135,怎么可能背错?我老师是市级特级教师怎么会教错?我初恋在送我的日记本就写了这句,怎么可能写错?只要异口同声咬定就是“斯人”,就一定能“人心齐,答案移”。你看,教科书里的“斯人”还不是找到了!至于2010年之后有教科书的版本里写成“斯人”,和自己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读的书有什么关系,大家都集体选择无视了。被晒出来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的教科书打脸,那一定是幻觉,不存在的!不存在的!
“斯人”和“是人”的区别,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我只是赞叹于互联网的颠覆性力量,只要自己不愿信的东西,总能找到“证据”,总有好兄弟和我一起相信时间线被改变,而不是接受自己背错课文的现实。
所以,往往公共事件最后剩下的就是阴谋论,网络狂欢当中最最受欢迎的是猎奇的胡说:在打人案里找到被害者的活该,在平平无奇的官方通报里找到搞基出轨的线索,相信索赔者一定开出过1个亿的天价“也不是好人”,相信病人得不到救治是“自己作的”,对自己毫无了解的事,却偏执地相信“阴谋”,始终站在破坏常识的一边,站在“反转”的一边,这样才能有故事、有流量、被追捧。
“让事实见鬼去吧,我们需要故事”。这句《后真相时代》的名言颇耐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