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童年在闪回中修正
第80版:影视 2022-11-21

童年在闪回中修正

苏打

撰稿|苏打

我们不断修正脑海里那些原本也不牢靠的情景,以便得到当下更愿意接受的结论。

我小时候和母亲不住一起,但是偶尔她会来接我放学。初冬的天黑得早,我跟着路队从教室到校门,能从一重重黢黑的栏杆缝隙里瞥见她。短外套,高靴子,发卷儿在帽檐外俏皮地翻着,斜照的路灯将她的影子拉得修长。我匆匆地跑向她拉住她的手,指尖冰凉,她身上有皮革、“蜂花”和我说不出的芳香。《晒后假日》(Aftersun)让我想起,长久以来,我对母亲的印象好像依然定格在她在校门外等我的这个画面,就像《背影》里翻墙去买橘子的父亲一般,既熟悉又陌生,既温暖又冷冽。

塞林格有一个短篇故事叫《逮香蕉鱼的好日子》,故事的结局令人绝望,但男主角和一个小女孩在海滩上聊天、玩耍并相约要去抓香蕉鱼的部分非常温柔。《晒后假日》与之类似,情节几乎可以说没有,然而情致宛然,细腻动人。一位非常年轻的父亲带着十一岁的女儿去海边度假,潜水,打游戏,晒太阳吃冰淇淋。偶尔也吵架,闹过别扭又和好。从小孩子的角度看,这个假期就是这么真实又平常。《晒后假日》的特点在于影片插入了成年后女儿的闪回,以表明这是成人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在角度如是切换之后,观众就自然而然地跟着她,察觉了欢畅背后细碎的隐痛和无奈。

人迟早会长到自己童年印象中父母的年纪。中国人喜欢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可以说是对这件事最现实的解读。也正因为并不一直是孩子,人迟早会用平视的眼光重新审视自己的家长,就像现在的孩子将来也要重新审视我们。在不太理想的关系里的那些委屈和怨恨,在健康一些的关系里的那些信任和依赖,即使一生都无法减去它们在感情上的分量,在理智层面都终于会随着年纪增长而生出一层体谅。《晒后假日》里的女儿跟父亲平时也不住一起,父亲常常拿捏不到女儿的小心思,女儿同样也摸不准父亲的情绪起伏。“你不去跟他们打个招呼吗?”“我才不要呢,他们都是小孩子啊。”亲子间生疏和亲切杂糅的感觉,表现得颇为真切。感情是彼此在意和付出,宽容和伤害。家长和儿童的自我把控的能力都有限,但是孩子的心总归更宽宏一些。

王粲在一首诗里讲过一句稚气十足的话:“人生实难,愿其弗与。”并非事事都能如愿,人生真是痛苦啊——这种直口说出的天真反而有一种坦白的美。《晒后假日》里的父亲非常年轻,虽然做了家长,仍然有着跟千百年前相同的,年轻人专属的敏感和稚嫩。他是那样急切地表露着对女儿的爱意,他是那样痛苦于自己情感的挫折。“你将来去了什么聚会,认识了什么人,嗑了什么药……这些事情都可以告诉我,因为我也干过啊。”并不是因为情绪激烈或深刻的程度,而是因为他不加遮掩的真诚,使得这样的表达特别动人。

《晒后假日》最常见的背景是蓝天、大海和泳池,然而都不鲜明,不像故事片里夏日海滨常有的艳丽热烈。设色像老照片或明信片,幼儿园的木头椅子和墙裙子褪色到一定程度就有的那种斑驳的淡蓝,很好地呼应了回忆的主题。记忆都会说谎,我们不断修正脑海里那些原本也不牢靠的情景,以便得到当下更愿意接受的结论。在淡蓝色的水中一同嬉戏的熟悉脸孔,忽而甜美亲热,忽而僵硬木讷。由不确定带来的不安感,影响相当绵长。即使到了今天,我仍然会想起初冬傍晚自己捉住母亲冰凉指尖的时候,那份骄傲、胆怯和惊惧混合的心绪,以至于到了如今看孩子仰脸瞧着自己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会在表情里加进一些柔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