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世荪
有这样一首明代民谣:“郎看姐,姐看郎,四目相关难抵挡;只怕板门上门神空相对,早秋迷露难成霜。”最末一句以“霜”谐“双”的音,比喻相爱的男女担心不能如愿成双成对在一起。歌谣中的“迷露”指的是雾,老上海人都把雾这种天气现象称作“迷露”。
许多流传下来的谚语里都有这个“迷露”:“迷露勿收就是雨”;“三朝迷露发西风”;“十月迷露塘滥,十一月迷露塘干”,包括上面那句“早秋迷露难成霜”。还有一些诗词、民歌中也有这个“迷露”。清代《清嘉录》中记录蔡云写的一首诗:“昏昏迷露已三朝,准备西风入夜骄;深巷卖饧寒意到,敲钲浑不似吹箫。”民国时的《吴歌甲集》中也有:“苦竹头造桥断子当中段,教我迷露里撑篙那见天!”“一朝迷露间朝霜,姑娘房里懒梳妆”这样的句子。可见,这个现在已经不多见的名词一下子还不能完全退出我们的视线。
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限,不能准确定义和区分雾和露,有时也一起统称为“雾露”,例如:汉代严忌写的楚辞《哀时命》:“雾露濛濛其晨降兮,云依斐而承宇。”宋代文天祥著名的《正气歌》:“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明代小说《韩湘子全传》中窦氏问韩湘子是不是驾云而来,韩湘子回答:“云便不会驾,略略沾些雾露儿,故此来得快。”
“雾”与“露”全都迷蒙难辨,便分别与“迷”字组词。结果,“迷雾”已走进《现代汉语词典》,成为描述自然现象的规范词语;“迷露”则留在吴侬软语人家,继续承载街坊市井的不绝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