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渭
秋末初冬,菊黄蟹肥,正是品蟹的好时节。前天傍晚,收到多年未见老友寄来的快递,打开一看,是鲜蹦活跳的阳澄湖大闸蟹,雌雄各半共10只。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买蟹品蟹的往事,仿佛又浮现在眼前。
1960年,我24岁,是个快乐的单身汉,在昆山火车站担任车站值班员。我们火车站是昆山县城的“大单位”,令人羡慕的国企。距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座正阳桥,是个热闹的大码头,河中各种大小船只挨挨挤挤,岸上行人摩肩接踵。桥堍旁有个农贸市场,村民们把自家种的萝卜、青菜、土豆等拿来卖,还有一些人从十几里外的巴城镇河浜里捕捉了野生的大闸蟹拿来卖。
印象中,当地居民也许是司空见惯了,并不是很热衷吃蟹,因此,大闸蟹的买主,多是我们这些家在外地的铁路职工。那时候工业企业少,生态环境好,河塘里的水特别清澈,可以看得见碧绿的水草在水底摇曳。大闸蟹完全是野生的,因为一直在带水草的河里爬行,蟹壳青青的,肚子呈淡淡的象牙色。有的蟹可能不止一年了,个头很大,超过半斤。这些野生蟹放在竹篓里,有人来买,卖蟹的农妇或汉子会露出开心的笑容。那时候的大闸蟹很便宜,按照我们的工资,就是天天吃也吃得起。蟹论只卖,并不称分量。挑选好了,卖蟹人会手脚麻利地用稻草帮你把蟹串起来,上面一个环形的结,让你拎在手里带回去。一串蟹从三四只到七八只不等。
我们车站有一位姓程的售票员很爱吃蟹,每次休班回上海,就会提前买三四只带回上海。为了保持蟹的肥美,他先把蟹放入装满清水的面盆里养,半天左右,再换清水,又洒一些鸡蛋清在水面上,让大闸蟹吃了保持活力。
那时候保存大闸蟹不用冰块,而是将蒲包用水浸透,蟹不用绳子扎,放进去后再用绳子将蒲包口扎牢,过数天再洒一些水,保持蒲包湿润,或者将蟹放入一只小罐内,撒一些芝麻、稻谷,这样大闸蟹就能保持十天半个月而仍然肥壮。
蟹带回上海后,按照卖蟹人教的方法,把蟹肚皮朝上放在开水里煮,说是这样蟹黄就不会流失了。而且,我还记得卖蟹人对我说,最好的品尝方法,就是不要蘸姜醋,原汁原味直接吃,吃完了会有一点点甜甜的回味。黄昏时,温一壶黄酒,对着窗台上怒放的秋菊,持鳌赏菊,我至今还记得那质朴又温馨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