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有苦涩,更有温暖 豫剧《重渡沟》三项高分塑乡官 中国台北市送来《阿搭嫂》,传统戏曲跨剧种擦出火花 话剧《历史的天空》,走出学院小剧场,走进十二艺节大舞台 我欲因之梦寥廓,观话剧《追梦云天》 身边的故事最是精彩 生活和艺术在这座城市里相辉映
第16/17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19-05-19

中国台北市送来《阿搭嫂》,传统戏曲跨剧种擦出火花

◆杨宝莲

台北市为此次十二艺节送来的节目是曾经在台北市城市舞台上演出的《阿搭嫂》,本出戏是由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和台湾戏曲学院青年剧团携手演出,由高甲戏原剧改编成以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共演一剧的演出形式。

“阿搭嫂”是闽南人对爱管闲事、好打报不平、大大咧咧的妇女的称谓,平日里也被称之“鸡婆”,客家语叫“插事嬷”。本剧主人翁就是一位这样的人物。剧作家在闽南地方风情的背景中,用浓烈的笔触刻画一位朴实的民妇“阿搭嫂”。以“阿搭嫂”被卷入一场绑童案,作为全剧的基本叙事平台。透过阿搭嫂一根筋的执着好事,令人哑然失笑的行为,以及急公好义的典型形象,来重新审视当今社会问题。

此剧采用最具闽南喜剧特色的高甲戏丑行表演,舞台设计针对“阿搭嫂”介入绑童案的心路历程为介质,构筑一种功能性的双层结构,作为演剧空间的疆域界定和型态呈现。

《阿搭嫂》原为厦门市台湾艺术研究院院长曾学文于2006年为高甲戏编写的剧本,在大陆已上演了12个年头,颇受好评。曾学文曾三度荣获戏剧文学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以及有四部作品获“文华奖”。而这次是由台湾戏曲学院教师李文勋将之修编成高甲戏、客家戏和歌仔戏三种剧种、三种曲腔、三组主演接力演出,较之纯粹的高甲戏《阿搭嫂》,别有一番新视野、新风味。

《阿搭嫂》第一折以端阳佳节游人如织为开端,阿搭嫂穿梭在人群中,大小事情都要轧一脚,忙着招呼观众入座,连看庙口的乱弹戏《王英下山》王英和天仙公主对打她都投入在剧情中,似乎一直在下指导棋,教天仙公主如何如何反败为胜……最后肖秀才被人撞倒,众人逃之夭夭,她毅然决然送秀才去医院,从此惹下不必要的麻烦。李文勋以男丑扮演阿搭嫂,他耸肩驼背哼唱着《上山采茶》》等,笑感十足,把阿搭嫂热心公益、好插事的性格表现得鲜明可爱,又巧妙地安排三个阿搭嫂同时亮相,让整出戏甫开演即抓住观众的目光。

阿搭嫂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待人接物是非常单纯的。当阿搭嫂走进现代化的都市,才发现人人前面都有一道加固的“防护墙”,无不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整出戏的舞台设计以长方形的木框为主轴,木框即象征人们心中的“防护墙”。

第五折阿搭嫂陷入逃走还是救人的两难时,插入三个阿搭嫂段落,表现人物内心的纠结。阿搭嫂回忆从前夫君病危时,挨家挨户去央求邻舍帮忙,却落得“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回应,以致夫君病重而死。加入此段是想强调阿搭嫂的古道热肠性格的坚定性,虽然夫君因人性的自私失救而死,自己又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最后还是义无反顾地去营救被绑架的少爷。

在这折中,以移动式的长方形木框来代表每户人家,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旋转舞台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其他折中,阿搭嫂也几乎是从框架中出场。人间的真、善、美本来是天生的,但是受到外界的污染,往往内心不知不觉地架起“防护墙”,如何突破框架,恢复人性的良知应是设计者吴沛颖和编导李文勋的用心与关照。

客语劝世文《娘亲渡子》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性,它是一千多年前唐五代讲唱文学流播至今的活化石,说唱母亲怀胎有如挑重担,怀孕临产受尽各种苦难,抚育幼儿时回干就湿、洗濯不净,是唐五代敦煌民间养儿风俗的体现,也是中国千百年来妇女育儿做法的记录,时至今日,在台湾客家庄丧俗“打血盆”或民歌中仍传唱不辍。第五折当阿搭嫂闯下祸端、儿子媳妇想把她遣送回乡时,文勋巧妙地让阿搭嫂唱了一大段的《娘亲渡子》,将近十分钟的唱段,让全场观众“嗨”到最高点,热泪盈眶。

在中国台湾地区,传统戏曲的跨剧种合作,大多见于昆剧、京剧与豫剧之间,而客家戏则是与京剧、歌仔戏混搭较多,如荣兴剧团的《霸王虞姬》、文和传奇的《来自三国的你》,歌仔戏、客家戏和高甲戏合作倒是头一遭。金莲陞高甲戏团长吴晶晶带领的资深演员,将高甲戏的表演艺术传承给青年剧团的师生,可说是相当成功的。师生们不但学到高甲戏活泼轻快、夸张性大、节奏明朗的丑行表演技艺,而且还因为合作修编而碰撞出新的火花。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