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与庆
在上海,退休后,六十岁到七八十岁的老头,跑得动的,拿着“长枪短炮”出去旅游的多,到老年大学学书法、唱歌的多……还有这样一群老头,热衷于创作童谣。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三的下午,他们都会雷打不动自动聚集到延安西路文艺活动中心的会议室,讨论、研究童谣的创作,三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中断。
他们是谁?干吗那么痴情于童谣的创作?
曾任上海作协儿童文学组组长的水飞老师会告诉你,1986年,在个别小学发现了歪编、恶搞的“灰色童谣”。中央当时也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要求。于是,在市文联和鲁兵、洪汛涛、任嘉禾等支持下,上海《小伙伴》杂志联合了少儿社、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市电台等六家单位,共同发起创办了“生肖系列儿歌大赛”。
这个儿歌大赛得到了全国的热烈响应。巴金、冰心、臧克家、杜宣、金近、陈伯吹等众多文学前辈及文化部少儿司都来信表示祝贺和支持,称“提倡新儿歌、抵制坏儿歌,很好!”“谢谢你们带了个好头”。
任溶溶老师、孙毅老师和圣野老师就是他们之中的“长老”和“领头羊”。他们现在都是95岁以上高龄了。当年,任溶溶老师不仅带头创作童谣,还当评委,对童谣的创作提出了诸如“要多到孩子中间走走”“多向优秀的外国儿童诗学习”等宝贵建议;孙毅老师负责大赛经费筹集的工作,他常常骑着自行车,不管刮风下雨到各主办单位和企业募集大赛有关费用;圣野老师除了到各校辅导童谣创作外,还自己创办手抄童谣《诗迷报》,促进童谣创作的开展和普及。
在这些童谣老作家的队伍中,你能看到写过《火车向着韶山跑》等优秀童谣、担任过《少年日报》总编的张秋生;找到写过脍炙人口的《戴花要戴大红花》歌词作者的王森,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证书的沈新民,还有来自出版社的老编辑黄亦波、常福生、张呈富等。沪东工人文化宫老主任沈中海、儿歌特色学校杭一小老校长水永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参与歌谣创作和研究的资深作者季渺海、巫惟格、赵国华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在上海历届童谣大赛中获奖的作家、民间文艺家鲁守华、刘秉刚、邵天骏、颜志忠、薛鲁光、张正浪、费平、朱德平等也积极参加。王海、李鸿庆、程逸汝等还出报纸、办培训班,推广童谣。侯小声、朱加农、叶磊、赵维均等积极为儿歌童谣谱曲。
这些写童谣的老头们,成绩卓著。其中圣野、孙毅、巫惟格、陈嵩云等人的作品获得过全国一等奖,于之、赵国华、王森、常福生、王海、刘秉刚等的作品多次在全国童谣大赛中获二、三等奖。他们还主编了《全国获奖儿歌集》《海纳百川新歌谣》《宝宝爱唱世博歌》《娃娃喜读新童谣》等童谣书刊,举办童谣采风和童谣创作研讨会等。写童谣的老头们长期创作,为了给孩子们留下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计报酬,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