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四叶草”里商机遍地 经济强韧需求旺盛 展品多了“中国元素” 用“中国定制”抢市场 互动式体验接地气  沉浸式观展创意佳 后台比拼知识储备 参加进博成新传统 人文交流开放合作 视觉盛宴令人惊艳 进博人生精彩留痕 上海服务精益求精 科技主角熠熠生辉 “进博宝宝”多多益善 记者眼中  印象进博
第4/5版:第四届进博会特刊 2021-11-10

后台比拼知识储备 参加进博成新传统

■本报记者 叶薇

如果想看特别炫酷、科幻味十足的车,初逛进博会汽车展区,可能会有点失望。但如果在每个展台细细品味,跟展台工作人员详细聊聊,就会对“未来出行”有更多的新认识。

“第一年参展,我们有同事累哭了,是纯体力的累。今年第四年,参展过程越来越轻松,收获越来越大,但对我们的知识储备要求越来越高。因为参展观众真的越来越专业,他们懂得很多。”

现代集团媒体公关吴雁冰告诉记者,每个展品背后要了解的内容大概有50页纸,只有把这些内容都熟悉了,才有信心应对进博会专业观众的提问。

“进博会结束后,我们去有关部门洽谈氢燃料电池相关项目时,对方领导经常还没等我们介绍就会说‘我知道你们这个技术’,他们都是在进博会上了解到的。前几天辽宁商务厅的参展代表来看展台,他们就会问一些技术细节,关注政府部门应该怎么培育这个产业。这种互动,也促进我们非常坚定地在中国市场推广氢燃料项目。从我们集团层面,只要是跟进博会有关的事情,要钱给钱,要人给人。”

记者在现场发现,很多观众在展台都不是走马观花似的一逛而过,有的忙着看展册、询问技术细节,有的随时用手机记录想法。这种热切的沟通和交流,正是进博舞台的魅力。难怪,通用汽车中国总裁柏历会说:“参加进博会,是我们的新传统。”

■本报记者 黄于悦

今年是第二次参与进博会报道,与去年的忐忑和迷茫相比,今年多了份熟悉带来的安心。再次踏入“四叶草”,遇见新闻中心的大家,感觉一切都没有变,却又悄悄发生着变化。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采访完回到新闻中心,听听大家分享今天在展馆里又发现了什么新奇好玩的人和事,哪些写成了稿子,哪些拍成了视频。一边听有趣的故事,一边反思这些新闻点是怎么从我眼皮底下溜走的。看看别家媒体捕捉新闻的巧思,听听前辈老师的经验分享,在实战中提升采编能力,大概就是进博会于我而言最大的意义。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