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4日 星期五
“四叶草”里商机遍地 经济强韧需求旺盛 展品多了“中国元素” 用“中国定制”抢市场 互动式体验接地气  沉浸式观展创意佳 后台比拼知识储备 参加进博成新传统 人文交流开放合作 视觉盛宴令人惊艳 进博人生精彩留痕 上海服务精益求精 科技主角熠熠生辉 “进博宝宝”多多益善 记者眼中  印象进博
第4/5版:第四届进博会特刊 2021-11-10

进博人生精彩留痕 上海服务精益求精

■首席记者 陆梓华

进博会,不仅是一场欣赏新产品、新技术的盛宴,我更钟爱的,是可以“顺便”听到不同的关于人的故事。四届进博,我“打卡”了医疗、消费品、食品及农产品等各个展区,但作为一名教育记者,总是不自觉地对那些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故事有着天然的偏爱。

今年,法国乐斯福展台一面世界风情面包墙成了网红,和乐斯福高级烘焙师王莉聊了聊,发现她的故事实在励志——曾是东莞一名流水线女工,不甘按部就班的生活,来上海学习烘焙,人生从此迎来转折,十年前的她从未想过,十年后会成为中国队教练,带领小伙伴在烘焙世界杯夺冠。

在可爱的“小叶子”中,我遇到了一对学霸“CP”(情侣)——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张泽峥和向往。他们说,一段美好的相遇能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的确,人如此,在进博会的舞台,上演的又何尝不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美好的相遇?

■本报记者 钱文婷

在这个引领中国消费、制造趋势的开放大舞台中,参展商、采购商、首发展品、签约仪式、硬核装备、先进诊疗、时尚消费到关乎生活的柴米油烟、炊烟袅袅,它们是剧目中的主角,光影汇聚的焦点,但我却愈加沉醉于主角背后的“小事”,因为它们最能触动内心的柔软。

在机器人现磨咖啡亭前,有人嘀咕“赠送的吸管是什么材质,希望不是塑料”;在恒天然展台,有人费解“零净碳有机黄油原料到底是什么原理”,绿色低碳蔚然成风。有人说青稞太粗糙,不适合做面包,却不知烘焙师数千次的发酵实验,背后有着援藏干部的奔走;有人觉得5G无人农场太晦涩难懂,但它就近在眼前,上海浦东海水稻种植试验区,一个人就能负责136亩土地的田间管理。

真实、感人、励志、精益求精,打破隔阂、携手创新、为人类命运谋未来……进博会远比看到的更精彩。

■本报记者 谈璎

记者有“第三只眼睛”,用于在捕捉新闻的同时,发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

每回从场馆采访完回到新闻中心,总有一种到家写稿的安心感,一时也说不出为什么。观察后明白了,进博这架“大机器”之所以如此高效准确无差错运作,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守土有责,在各自的岗位上当好“不生锈的螺丝钉”。

11月5日那天大雨倾盆,从新闻中心到高层论坛会场,有几十米途经室外。8时不到入场时却没淋到一点雨,一个折叠式雨篷通道早就撑起。记者来得再早走得再晚,新闻中心的服务不停歇:班车准点候场,WiFi一直在线,工作顾不上就餐能打包一份麦当劳,清洁阿姨一天几次清扫办公场地,去场外定点核酸检测来回用不了1小时……

日行2万步是进博记者的“标配数据”。问执勤的保安小哥,回答说他每天步行3万步。展馆里没有一个公共垃圾箱,地面却见不到一点碎屑,一直推着清洁车移动清扫的大叔讲,他每天步数4万步。

服务的最高境界,你平时看不到它的存在,需要时却又无处不在。进博服务,当然是“上海牌”的质量。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