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9日 星期四
信息 月光下的赤壁之旅
第78版:艺术 2021-01-18

月光下的赤壁之旅

邵仄炯

后赤壁赋图。

乔仲常开创了中国古代中国画表现“影子” 的先河,让《后赤壁赋图》真正成为了一次月光下的赤壁之旅。

撰稿|邵仄炯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大文人苏轼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这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当时由于熙丰变法导致党派争斗,苏轼牵连其内,一路贬官至黄州,于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两次泛舟赤壁,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在《后赤壁赋》中,苏轼表达了对当年在赤壁意气风发的英雄们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短暂与人生虚诞的感慨,从中提出了非常豁达而富有哲理的反思,成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佳作。之后,北宋画家乔仲常根据苏轼的文字描绘了《后赤壁赋图》。

此画共分为七个场景,以连环画的方式描绘了苏轼《后赤壁赋》中文字的形象,并将赋中的文字抄录在每一段画幅中,图文并茂,更方便读者观赏与理解。展开画卷,起首一段画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主人公苏轼、两位宾客与仆人,画中有几棵枯树,光秃秃没了叶子,正好与原文中“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相应。人物身后,画家用淡墨在山坡上画出了四个人的影子,正如原文中所言“人影在地,仰见明月”。正是夜间明月的光照,将人影投射到了坡地上。在中国画中,这样直接真实地在画面中表现影子的视觉效果,《后赤壁赋图》可算是开了先河。有了影子的存在,物象才有立体感,才能真实地存在于空间之中。乔仲常在此图中以淡墨画影,实在是古典中国画中绝无仅有的。不过,从画面上来看,画家的用意并非如西画的阴影来造型,而主要为了真实地传达苏轼“人影在地”的文字内容。

画中第二个场景是苏轼的“临皋之亭”,这是苏轼贬官黄州时的居所。他一手拿鱼,一手拿酒,正从家里出门。随即第三个场景出现了,原来苏轼与两位客友来到了赤壁的崖台上,面对江流饮酒食鱼。

接着是此画最精彩的部分。此段画的是苏轼一人提起衣襟,一步步向上攀登山崖的情形,此时画家运用富有变化的线条,表现出岩石的嶙峋,树木的虬劲,以及风起水涌时江面的水波和浪花。

第五个场景,画中苏轼与两位客人在江中泛舟,画面中有一只仙鹤凌空掠过,表现出赋文中“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又有“(孤鹤)横江东来……戛然长鸣” 的内容。画中的孤鹤展翅飞翔,正追赶着小舟,让人感觉江流速度的飞快。鹤为超凡脱俗的道家神物,代表了高雅与自由。苏轼是借鹤的飞鸣来表现那种超越现实苦闷的心境。顺着仙鹤飞去的方向,是第六个场景。山石、树木掩映的“临皋亭” 又呈现在观者面前。画中苏轼卧在床榻上,与梦中道人榻前对话。最后一小段描绘了苏轼惊醒后立于门前,已经看不见任何踪迹,没有鹤,也没有道士,向远处望去,只有重峦叠嶂、郁郁葱葱。

全卷将不同场景、不同时间发生的故事情节,按先后顺序连贯在一幅画卷之中,如电影的分镜头一般。完全脱离了晋唐时期人物与山水空间不协调的感觉,将此类连环画的绘画方式,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总的来说,乔仲常的《后赤壁赋图》传承了北宋文人画家李公麟的白描技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描绘东坡赤壁这一主题的作品,其后明代的画家文征明、仇英等,相继有许多此类佳作出现,与此同时,乔仲常开创了中国古代中国画表现“影子” 的先河,让《后赤壁赋图》真正成为了一次月光下的赤壁之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