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日本华人社会的“定海神针”
第35版:广域/观察家 2022-09-26

日本华人社会的“定海神针”

刘迪

5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构筑了一个让两国维系和平的制度。这个制度才是维系在日华侨社会发展、两国关系稳定的定海神针。

刘迪

在日本社会,“中日友好”遇到犬儒主义态度。

进入9月,日本相继举办一些中日邦交正常化庆祝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日方主办,但多数是在日华侨团体主办。当下,中日关系微妙,尽管主办方多是民间,理应不受官方关系影响,但从实际情况看,气氛还是不如想象中的热烈。

尽管如此,在日华人社会对纪念活动十分投入,最近见诸报章的有文艺演出、书画展览、学术讲座等。华侨华人高度关注两国关系,这是因为这个群体得益于中日关系的发展,而中日关系走向,也系关在日华人社会存续安危。

这半个世纪,中日关系从细小到宏大,在日华人社会受益良多。这50年来,在日华人社会出现若干变化,值得欣慰。

首先是华人社会扩大。邦交正常化时,在日华人不足10万。而今天在日华侨有70余万,如加上华人则“华人社会”人口超过100万。这个庞大的群体,为日本社会以及中日两国交流做出了他们的贡献。此外,在这50年间,在日华人职业构成从传统的餐饮业向社会各领域扩大,广泛分布在商贸、科研、教育等各领域,成为日本社会的组成部分。

另外华人社团的发展值得注目。有人统计,在日华人社会中有近千个华人社团。这些社团内容林林总总,其中既有职业团体,也有兴趣团体或联谊团体。这种现象折射出在日华人社会的活跃。

此外,进入本世纪后,在日华文教育出现井喷式发展。在日本,随着华人社会扩大,既有的正式侨校无法满足华人子弟的教育需求,于是日本各地出现了众多周末中文校。这类学校虽然微小,但数量众多,弥补了正规侨校不足的缺憾。这类小微侨校今后的发展,也是日本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

今天的中日关系非常宏大,但却仍不够稳定。如何维系、促进这个社会的健全与发展,既需要中日两国关系的稳定,也需要全体在日华人社会的努力。

日前,笔者参加某侨团活动,偶遇一华人评论家。他对我说,今天的在日华人社会变得“更加封闭”,这让我感到意外。

今天在日本,华人社会存在两种“封闭”。一种是“生活圈封闭”。以东京为例,许多甫抵东京的中国学生,甚至不用日语仍可用微信支付,在这里租房、购买手机、找补习学校考大学乃至读研究生都非常方便。从这个角度看,在日华人社会的确存在一个封闭的“舒适圈”。

但前述评论家想指出的是另外一种封闭,即“社交封闭”。即从社团或社会角度看,华人社会与日本社会渐行渐远,沟通与交流不足。这位评论家说,以往侨团的大型活动,许多日本高层政要积极出席,日本主流媒体均有密切跟踪,但今天我们庆祝两国邦交正常化,常常出现的都是若干老面孔,日本主流社会对参与这类活动丧失了兴趣。

回想上世纪,尽管两国关系也有低落时刻,但民间交流却很频繁,隔阂较少。那个时代,中国留学生常邀日本居民在自己宿舍办“饺子大会”,一起包饺子,喝绍兴酒,唱两国歌曲。那时,许多日本人拿出自己零花钱,来帮助中国失学儿童。但今天,时代不一样了,两个社会如何找到共同点?

最近日本华侨社会的“50周年庆典”热背后,不乏隐忧。尽管华人团体不遗余力为两国友好奔走,但在日本社会,“中日友好”遇到犬儒主义态度。我相信这种态度不代表日本民众最根本的意愿,但眼下日本社会对两国关系的某些怀疑,也让在日华人社会感到某种艰难。

不论如何,笔者以为,50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构筑了一个让两国维系和平的制度。这个制度才是维系在日华侨社会发展、两国关系稳定的定海神针。

[发自东京]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