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大咖们的“设计卡脖子”议题
第46版:文化 2022-09-26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大咖们的“设计卡脖子”议题

黄祺

上图:公共空间艺术装置《未来之眼》由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张海翱副教授与华建集团携手打造。

右图: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2022年9月15日在上海开幕。

上图:同济大学带来的城市设计展。

下图:观众欣赏老凤祥的凤冠作品。

右图:普通观众可以通过预约观展。

中国设计已经走过了单纯“模仿”的阶段,中国的设计产业越来越有意识地追求原创、领先、包含着民族文化基因的本土设计之路。

记者|黄祺

台风梅花过境后的清新夏末,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在黄浦江畔举行。四天时间里,全世界设计界大咖悉数登场,现场参与讨论或是通过视频或者连线发表演讲,还有多场新品发布、展览、活动在会议期间举行。

一切充满深意。

大会开幕式和主展览区所在的中国船舶馆,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由原江南造船厂东区装焊车间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造而来。船舶制造是大工业时代的代表之一,而如今,现代的设计理念和中国的设计产品被注入船舶馆的钢筋水泥之中,原本冰冷的“躯壳”被点亮、被点染,变得通透而多彩。

这次盛会,是2010年上海加入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被命名为“设计之都”后,上海作为设计之都的一次闪亮登场。大会以“设计无界,相融共生”为主题,包含50余场论坛,以及展览和设计活动。

在各个会场里,如何避免“设计卡脖子”、走出有中国自信的设计之路,是业界学者和设计从业者口中的高频词句。中国设计已经走过了单纯“模仿”的阶段,中国的设计产业越来越有意识地追求原创、领先、包含着民族文化基因的本土设计之路。

发达国家在设计领域早早领先于中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走出中国自己的设计之路,还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关注。

设计,“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品牌”的桥梁

众所周知,设计向来是经济发达国家的优势,意大利米兰、法国巴黎、德国汉堡、英国伦敦、日本东京……我们日常的吃穿用度和看到的著名建筑,不少出自这些城市的设计师或企业之手。上海作为中国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设计产业近十年快速发展,正在显现出自己的特色和潜力。

设计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闪亮名片。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吴金城介绍,2021年,上海全市创意和设计产业总产出达1.6万亿元,增速近20%。今年2月,上海发布《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若干意见》,力争在2025年设计相关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比照其他设计之都,上海具备了成为设计热土的条件。上海有着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而制造业与设计能力往往相辅相成。

华为公司常务董事余承东在演讲中回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带领团队在上海建立研发中心。余承东认为,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从“中国品牌”变成“世界级品牌”,“中国设计”是实现这些变化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依靠“中国设计”来帮助产品的品牌提升。

上海本土的高端医疗设备企业联影医疗,就正在实现这种转变。联影医疗高级副总裁、设计创新中心总裁俞晔珩在大会上介绍,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产品,过去几十年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大型医疗设备的制造很难,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人才密集、创新密集的产业,“可以说可以与航空航天业相媲美”。

成立不到12年,联影医疗于今年8月22日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市值超千亿元,在联影医疗的带动下,国内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打破了几乎依靠进口的市场格局。

在这样一个相对保守的产品上,也需要设计的突破创新吗?俞晔珩认为是需要的。“我们通过设计创新将大型医疗装备从一种冰冷的工具变为一个具有情感人格化的互动者,用设计传递信任、关爱和尊重。”她介绍,联影医疗推出的磁共振设备uMR Omega通过设计驱动技术创新,打造了行业前所未有的75cm超大孔径,让大体型患者、幽闭恐惧患者和孕妇等人群更安心地接受检查。俞晔珩解释说,这款产品更实现了业界首创的“星空光环境”,在长达20分钟的磁共振扫描过程中提供沉浸式的“瞻星”体验,用设计治愈心灵,缓解幽闭恐惧症,让医疗检查不再是痛苦难耐的煎熬过程。

设计,正在带领中国品牌走出本土,开创海外市场。

用设计自信,突破壁垒

中国的设计自信,正在逐渐建立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发言的题目正是《面向未来,走自己的路——文化自信引领建筑创新》。每年更新的“最丑建筑榜”总是网上热议的话题,似乎没有最丑只有更丑。程泰宁说:“我们在借鉴西方建筑的时候必须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随波逐流,甚至把人家的‘任性’作为自己的方向,实在是不可取。”

只有建立自己的设计自信,才有可能突破壁垒,避免“设计卡脖子”。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荣誉副会长、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柳冠中在大会上表示:设计不能仅仅跟随市场,不能仅仅满足消费,要看这个世界真正需求的是什么,从而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工业设计的根本目的是创造性地解决今天的问题,提出未来的愿景。很多产业被‘卡脖子’实际是在基础科研上被卡了脑子,高科技领域不存在弯道超车,只要不换道,就不可能有超越。”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上,一台机器手臂端着托盘,托盘上是稳稳旋转的水晶球,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如果观众拿起水晶球再重新放下,机器臂会自主调整角度,保证水晶球不会滚落并继续旋转。这家成立不到6年的企业,如今备受瞩目。企业方介绍,非夕坚持软硬件和核心零部件的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生产,目前软件和机器人操作系统100%自主研发,核心零部件90%自主研发,已经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50多项。2020年,非夕实现了自适应机器人的规模量产。非夕自主研发的高负载自适应机器人Rizon10斩获2022年红点奖产品设计组别的最高奖项。

巨头林立的机器人行业,想要分一杯羹已经不易,非夕却有更大的目标。“非夕已成功部署多条新一代智能柔性全自动化产线,打造了具有技术先进性和应用示范性的工业4.0新一代智能工厂样板,希望向世界展示中国智能制造的创新力和引领力。”企业介绍。

设计的硬核竞争力,很多藏在普通人看不到的地方。上海及瑞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的展台上,几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模型背后却有故事。公司咨询总裁王苓介绍,及瑞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为著名的汽车配件企业德国舍弗勒提供轴承轮毂轻量化设计,为全球风力发电装备领导者金风科技做带轮支撑轻量化设计。在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用户需求快速变化这样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和科技企业需要既减少成本、又兼顾提供差异化竞争力的产品,而及瑞通过数字化优化设计满足了客户的这些需求。

一些中国企业正在朝着“定义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方向,用设计创造无可取代的价值。

“设计师”从哪里来?

首届“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等高校是重要的参与者,。

同济大学是大会承办单位之一,同济大学副校长娄永琪认为,一座城市要建设成为世界设计之都,它背后一定有一所或若干所顶尖的设计院校做支撑。“设计人才培养很重要,但不能狭义化考量。高等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如何推动上海更加多元的设计教育生态,更值得思考。对此,上海应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水平的多元设计教育生态,不仅包括一流综合性大学和独立设计学院,还要包括顶尖的职业教育、K12基础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

他介绍,目前上海设计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的成绩是很不错。以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为例,在QS全球“艺术与设计”学科最新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2名,连续五年蝉联亚洲第一,这既是同济大学学科建设的成果,也是上海高度重视设计人才培养收获的国际认可与反响。

近几年,通过上海设计学高峰学科平台,上海设计院校逐渐建立起同城协同高峰学科群。“我相信在世界设计之都大会若干届后,除了同济之外,也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上海设计院校进入世界设计学科排名前100的名单。我想,如果上海这座城市有3所各具特色的设计学院能进入世界前50阵营,那么上海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的动力和潜力将更加永续。”

大会上,同济大学“人民城市、同济设计展”荟萃了同济大学建筑学、设计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4个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在响应国家号召、服务社会中的重要设计实践成果,展示了从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社区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环境设计,以及产品设计和视觉设计等跨领域、多维度、全谱系的设计科学体系。策展人之一、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刘刊告诉记者,展台上是同济设计师的优秀作品,展台本身在撤展后将回到学校变成学生的课桌。“希望未来的设计师们站在前辈、老师的肩膀上,从这样一张特别的课桌起步,走上自己的设计之路。”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设计系系主任董占勋在大会上分享了上海市各高校设计专业伴随上海12年设计之都的建设取得的长足发展。董占勋介绍,“到今天上海已经有4个设计学博士点,包括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未来可能还有华东理工大学。”

如今,设计教育在上海城市发展中受到充分的重视,设计专业在普通市民当中也有相当高的人气,00后一代在报考大学专业时,“设计”已经是非常热门的选择。中国设计寻求突破,希望还在年青一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