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5日 星期日
携手“一带一路”国家,增加绿色能源供给
第62版:碳达峰中和 2022-09-26

携手“一带一路”国家,增加绿色能源供给

陈冰

上图:老挝南欧江水电站。

上图:2022年9月7日,俯瞰浙江省杭州市威坪镇叶家村农业与光伏互补示范项目,一排排光伏发电板与周边青山、农居、田园相映成趣,呈现一派乡村振兴的美景。

左图:6月12日,福建福清兴化湾二期海上风电场吊装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

自打我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为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国内,还纷纷进入“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改变能源治理结构、减少碳排放。

记者|陈冰

“走近南欧江全流域梯级水电站,近距离了解水电站的建设运营情况,让我感受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改变。”老挝苏发努冯大学学生龙森激动地说。老挝传统风格的电站外观、宽敞明亮的发电厂房、高科技十足的集控中心让龙森等参观者频频赞叹。

今年7月中旬,老挝南欧江全流域梯级水电站累计发电量突破100亿千瓦时之际,中国电建老挝南欧江流域发电有限公司(下称“南欧江流域公司”)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邀请老挝苏发努冯大学、琅勃拉邦省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和老挝国家电视台、万象时报等媒体记者参观。

在老挝,源源不断的水利发电工程正在为老挝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支持。在埃及,新能源公交车纷纷驶上了街头;在巴西,注重环保的电力输送方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巴西北部亚马孙河流域清洁水电长距离外送和消纳难题,完成了巴西“北电南送”的重大电力输送工程,还有力推动了巴西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这些,只是中国携手“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实现能源供给、能源绿色的双重目标的一个小小缩影。

事实上,自打我国政府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为绿色低碳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国内,还纷纷进入“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改变能源治理结构、减少碳排放。

“一带一路”国家获益良多

作为中企在海外首个全流域整体规划和投建的建设—经营—转让(BOT)项目,南欧江全流域梯级水电站项目由7个梯级电站组成,总机组容量127.2万千瓦,已成为老挝北部重大能源项目和中老水电技术合作的重要窗口。

今年是南欧江全流域梯级水电站投产后联合调度的第一年,南欧江流域公司充分发挥联调联运优势,平衡当地丰枯期发电,保障了电力的稳定供应。南欧江全流域梯级水电站与南俄5水电站组成“八站一中心”,保障了老挝全国12%以上的电力供应,旱季发电量更占到全国用电的30%。水力发电送到千家万户,以强力、稳定、清洁的电能产出,为老挝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支持。

水电站的建设为当地带来了很多积极变化。“当然,有变的,也有不变的,不变的就是这里的绿水青山。”南欧江全流域梯级水电站集控中心调度长玛妮苏说。中国电建在各梯级电站枢纽区上游建立了多个动物栖息地保护区,并设置稀有树种合理避让保护区,大力实施生态林、受益林补植计划,连续10年实施增殖放流,投放鱼苗累计超过200万尾,有力支持当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老挝能源矿产部能源商业司司长宋披·乔维吉表示,南欧江全流域梯级水电站不仅为老挝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还在区域水资源管理、气象资源合作、水电技术教培、澜湄合作示范、防洪减灾、移民生计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综合效益将越来越大。

今年5月,一批崭新的公交车出现在埃及首都开罗的大街小巷,宽阔的车身、鲜艳的明黄色构成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是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潍柴动力”)为埃及公交车油改气项目提供的首批油改气公交车。

2019年7月,埃及政府出台了汽车油改气计划,投资31亿埃及镑(1埃及镑约合0.36元人民币)对小型巴士、轿车等机动车实施从汽油或柴油向油气混合动力转换。根据相关方案,埃及将用3年时间,把14万辆燃油出租车、小客车改装成使用天然气的车辆,将数十万辆柴油驱动的小型巴士改造为天然气驱动。去年起,潍柴动力接连胜过多家国际竞争对手,先后中标埃及政府油改气项目及公交公司招标项目。

潍柴动力用中国制造的天然气发动机替换原车的柴油机,不仅低碳环保,而且能够帮助埃及减少成品油进口,节省外汇。油改气后,每辆公交车每年至少可节省100万埃镑,运维成本约降低32%。

参与公交车油改气项目、签署纯电动客车意向订单、达成客车当地化生产协议……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加强绿色交通领域合作,通过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船等节能低碳型交通工具,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发展绿色交通。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埃及新能源业务,进一步发挥中国企业的品牌、产品和技术优势,为埃及落实“绿色发展”倡议提供重要动力。除潍柴动力公交车油改气项目外,还有一批纯电动公交车的项目已经签约。自2019年起,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陆续向埃及政府交付电动公交车,并积极推进电动车本地化生产。2021年,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埃及国有企业部签署关于合作实施新能源汽车项目框架协议,将中国企业在电动车设计、生产、销售领域的丰富经验与埃及的本地化需求相结合,促进埃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巴西中部戈亚斯州戈亚尼亚的远山近水,起伏的峰峦间一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向着远处延伸。今年5月12日,中国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下称“国网巴控公司”)承建的500千伏席尔瓦尼亚输电特许权项目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项目包括新建156公里500千伏输电线路、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和扩建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建设工期48个月。这是中国企业在巴西开展输电投资、建设和运营业务的又一重要项目,将推动中巴电力能源领域合作再上新台阶。

提交环境调查报告和环境影响诊断评估报告;开展森林异地种植项目;加强动植物保护……在项目规划、评估和施工的各个环节,尊重自然、修复植被、保护生物一直是国网巴控公司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终重视统筹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企在巴项目巴西美丽山特高压输电二期项目也颇具代表性。这条输电线路起于巴西北部帕拉州亚马孙河流域的美丽山水库,止于东南部里约热内卢州,全长2539公里,被称作“电力高速公路”。在美丽山项目建设过程中,一旦输电线路经过当地原住民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中方会依据相关机构的规定绕道,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环境做出一些修改,如将部分铁塔建得比原标准高、塔间距比原标准大等以保护生态环境。当施工人员碰到受伤的小动物时,也会将其送到附近的兽医站进行救治并放生。

得益于在环保领域的出色表现,国网巴控公司受邀参与当地的环保创新项目,项目覆盖阿拉瓜亚河流域上游35万平方公里,将大力推动地区生物群落退化地区恢复。巴西戈亚斯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厅官员安德烈亚表示,之所以邀请中国企业参与其中,是因为国网巴控公司值得信赖,其一系列环境补偿措施,“将推动实现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

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

根据联合国检查署的报告,进入本世纪以来极端的气候事件频发,自然灾害风险攀升,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今年全球性的高温天气和干旱,已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如今,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人类共识。截至今年7月,已有130个国家做出了控制碳排放承诺,覆盖全球碳排放的83%、GDP的91%、人口的80%。

在关乎人类命运的气候行动中,“一带一路”国家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它们绝大部分属于中低收入、低收入国家,2021年的人均GDP只有5037美元,所以用能需求未来会继续增长。而且目前还有若干“一带一路”国家未实现全面通电,未来的能源增长可谓刚性需求。另一方面,大多数国家的化石能源占比很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发电量方面,70%的电力来自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能源供给、能源绿色的双重压力,必须通过低碳技术创新来实现低碳目标。据预测,到2050年清洁能源将取代化石能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能源;到2066年,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比例将达到80%左右。能源领域的这场革命已经开始,技术创新有望大幅度降低清洁能源的成本,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以分布式光伏为例。“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能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分布式的光伏是推进“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目前“一带一路”国家仍然有85个国家没有实现全民通电,占“一带一路”国家数量的60%,占全球无电人口的88.8%。要实现这些无电地区的通电,面临着包括偏远地区通电难度大、电网延伸的经济性差等问题,适合发展分布式发电。

目前,“一带一路”国家分布式光伏潜在装机容量非常可观——2011—2019年屋顶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占全球分布式光伏总装机容量的92.1%。除了居民屋顶的分布式光伏完全可以自发自用,也可以余电上网之外,工商业分布式的光伏应用也具有广阔前景。因为工业、商业和服务业占“一带一路”114个国家用电总量的近三分之二,可以通过用能方式和发电方式的转变来实现降碳的目的。

而中国在光伏产业的领先发展有目共睹。中国光伏的电池从单晶硅快速发展到多晶硅,效率也有了大幅提升。光伏产业国内组件和系统的价格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导致光伏发电成本大大下降,已经达到了跟煤电的成本基本上接近,甚至比煤电成本还要低的水平,优势非常明显。

通过科学创新,中国加速了绿色低碳技术的效能提升和成本下降,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中国在光电发电、核能等领域也居世界领先。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清洁能源关键技术清单》在444项技术当中我们领先的技术62项,全球排名第三。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领域,我国的专利热门数量近些年持续攀升,专利也呈现了东升西弱的态势。

“一带一路”清洁能源供给潜力大

在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创新主体提供了广阔舞台。在上个月刚刚结束的2022浦江创新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孙福全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可再生资源潜力。

风能资源方面,根据100米高度风速的数据测算,全球风能资源理论储存量为2005PW,每年是2005PWh/a,“一带一路”国家资源量占比达55%;全球适宜集中开发的风电规模为131.2PW,“一带一路”国家占比高达72%。太阳能资源方面,全球光伏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08325PWh/a,“一带一路”国家占到66%;全球适宜集中开发的光伏电规模约2647TW,“一带一路”资源量占比达到76%。

面对如此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潜力,中国企业正在进行产业技术输出。世界资源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00—2021年,中国在81个“一带一路”国家投资了524项能源基础设施。其中,投资非化石燃料电厂364座。“中国越来越注重清洁能源项目的投资,特别在水电、太阳能光伏这两个领域,项目非常多。老挝和泰国分别是水电、太阳能光伏获得投资项目最多的国家。”孙福全说。

未来,如何更好携手“一带一路”国家增加绿色能源供给?这位科技战略专家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围绕“一带一路”国家能源建设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研究和投资建设。我国相关机构要制定差异化的合作计划,比如对于中巴经济走廊,应重视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提质增效;对于越南和马来西亚,可注重高质量的基地建设并强化本土运营。

二是以数字化为突破口,强化技术的互融互通。数字化是中国企业在境外建设清洁能源项目的核心能力,所以要进一步加强清洁能源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研发力度和应用深度,搭建智慧能源体系的创新平台,实现多能源类型、多应用场景、多用能模式下低碳技术的互融互通。

三是积极参与清洁能源领域的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标准化建设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互联互通互用非常关键,我国相关机构应积极参与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国际合作的标准,以及规范指南的互认体系。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