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2日 星期日
经贸,相向而行望结硕果
第18版:封面报道 2022-10-10

经贸,相向而行望结硕果

陈冰

2022服贸会:日本展台跨境电商受青睐。

2021年6月16日,第25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在上海举行,图为日本品牌焊接机器人展示。

从人口、经济总量、贸易规模来看,中国与日本合计数均占东亚地区的一半以上。强大的经济合力,决定了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核心位置。

记者|陈冰

“中日两国的经济关系随着两国国力的发展变化而产生一些变化,总体来看,虽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但双方对于经济合作都非常重视。经过50年来的经济交流和合作,中日已经互为密不可分的合作伙伴,产业链供应链密切结合,双方应共同努力进一步深化经济联系。”9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日本经济学会2022年会暨中日经济交流50年研讨会”上,中日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原驻日大使程永华发言时如此说。

不少与会者称,经贸合作始终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譬如2020年,尽管突然暴发新冠肺炎疫情,但中国依然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重要的进口和出口对象国。这一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日本商品的第一大进口国。日本对华贸易的依存度与疫情前相比未降反升。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之生效,中日扩大经贸、环保、健康和老龄化等领域合作,或能进一步挖掘地区经济增长潜力。

共同塑造了产业链

1993年,怀揣着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历的周立想到日本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日本当时并不认可中国的本科学历,如果想在日本开诊所,必须重新补读本科。迫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周立“弃医从商”,应聘进了一家外贸公司。一晃十年外贸人的打工生涯,让他觉得苦不堪言。“每天朝九晚八的工作时间,还得经常加班,导致晚饭都得当夜宵吃,整个人越来越虚胖,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2003年,周立索性辞职花300万日元创立了自己的贸易公司。靠着之前积累的客户和人脉,周立开始从中国引入建筑材料以及日用棉毛制品卖到日本。“日本人都很惊叹,在当时的背景下,新公司都活不过三年,我的公司却一下子三年翻了三倍,其实这完全得益于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势头和不断完善的产业链。”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当时对中国的支持力度不小。譬如资金援助、技术援助。特别是石化、钢铁领域对中国的技术输出。

而日本方面也由此获得了向中国采购低价钢铁的机会。其中也遇到过龃龉。周立称,有一年,其从中国进口一批热轧卷钢卖给日本客户,结果客户发现产品表面有瑕疵。客户向中方供应商提出了高额赔偿,中方供应商认为瑕疵通过相关的工艺处理可消除,不算质量问题,不予理赔。双方商谈了很久也没有达成一致。夹在中间的周立只得寻求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他引经据典,在中国国内的仲裁庭上提供了扎实的证据链条,最终赢得了仲裁,中方向日方赔偿5万多美元的损失,并支付6万多元人民币仲裁费用。

一晃眼,周立从事中日贸易业务差不多30年了。他感慨,无论两国政治层面如何变化,民间的经贸往来从来就没有断过,或者说受到过什么影响。“我在中国的合作伙伴至少都有十年以上的历史,其中苏州一家工厂生产的五金件是专门为日本市场定制的。从模具到热处理、镀锌,再到成型,在当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早年光为了开模就研发了一年多,现在已经运行得非常顺滑了。”

周立的经历可以说是不少从中国到日本经商者的缩影。在日本从事中药材进口贸易的张鹏军、从事大型油轮贸易的卢强,纷纷向《新民周刊》表示,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他们近30年的中日贸易生意开展得非常顺利,像滚雪球一样,生意越做越大,非常幸运地成为相关行业“第一人”。这里的第一,既是指他们是相关行业内唯一来自中国的人,更指他们在行业内做到了最大。

同样地,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日企也逐步认识到中国的价值。改革开放之初,日本丰田汽车就对中国市场跃跃欲试。可当时在世界上有着“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何时能进入汽车时代?丰田方面还没测算明白的时候,德国大众已经与上海汽车签订协议,之后的桑塔纳销售奇迹,至今为一些日本人作为一个教训所念叨。改革开放深入后,从松下彩管,到佳能、尼康相机等等,纷纷到中国投资设厂。当年,中国拥有大量廉价优质劳动力,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成长为世界工厂。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劳动力成本的升高,中国逐渐转换成了世界市场。

有专家指出,在全球产业链当中,日本企业与中国市场联系紧密。对于日本的优势产业来说,中国是极为重要的出口市场;而目前的中国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备的工业部门,具备供应链上的优势。眼下,不少日企的商业模式就是围绕中国市场,在中国打造出一条从设计、研发、生产到销售,相对独立的“地产地销”(In China For China)型产业链。由于日企在中国市场投资的回报率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且中日两国在供应链以及创新合作上的互补性,这种“地产地销”型产业链中的日企在中国发展非常良好。

尽管日本企业将部分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地区,却仍然维持着与中国强劲的供应链联系。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调查数据显示,从研发层面来看,有意扩大在华研发功能的日企占全部日企的24%,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经营层面来看,计划缩减事业规模、从中国市场撤资、产业转移的日企仅为3.8%,制造业是4.2%,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准。

而据日本国际协力银行于2021年12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报告,在日本制造业企业视为中期投资对象的国家中,中国继续保持首位,日企依然看好中国市场及其成长性。

互补互惠有前途

即使在中日两国政治领域较冷的时候,一度,两国经贸人士的口头禅是“政冷经热”。如今,日本公众仍然愿意接受中国品牌和商品。在京都,由中国比亚迪公司制造的电动巴士开始运营。今年5月,在东京一个会场上,华为宣布为日本消费者引进新设备。过去几年,阿里巴巴和世界第二大液晶电视制造商TCL科技集团等中国大企业也渗透到日本市场。甚至在美国和印度遭遇挫折的TikTok,也迎来了日本政府的合作。

同样地,中国民众也依然非常喜爱日本的品牌和商品。作为亚洲最大的服装零售公司,迅销旗下拥有优衣库和GU(极优)两大主营品牌。除日本这一本土市场外,大中华区是迅销的第二大市场及第一大海外市场。另一家知名日本品牌MUJI则一改过往小众、文艺的形象,先后涉足酒店、餐饮、生鲜超市、便利店等领域。前不久还宣布与新大洲本田合作,推出了电动车产品品类,正式进军出行领域,从而进一步深入中国人衣、食、住、行等的生活场景之中。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调查数据显示,在日企海外直接投资回报率中,中国已达到15%,远高于东盟的10%和欧美的5%,这也是日企始终非常重视中国市场的关键原因。尽管日本直接对华投资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在华日企利润直接投资却实现了快速增长。2021年有72.2%的在华日企实现盈利,其中制造业为70.9%,是近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90%的在华日企在疫情后没有重组供应链,或者打算变更生产基地,而且,接近40%的在华日企希望能够扩大在华业务,加上有意在中国维持现状的日企,整个数字高达90%以上。作为一个投资时间长达二三十年的成熟市场,这个数字相当令人振奋。

日本对华货物出口以机械、运输设备及化学、原材料制品为主,其中机械设备类产品占比超过一半,对华货物进口是以机械设备及原材料制品、纺织品为主。机械设备类、原材料制品是中日贸易往来的主要产品,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已处于较高水平。

中日货物贸易收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双方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中国纺织品、粮食类消费品、家用电器等对日贸易总体处于顺差,而汽车、化学、金属原料等对日贸易仍总体处于逆差。由此可见,中日两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仍然强劲。

前瞻未来的话,中日之间亦有不少新的合作之点。譬如煤炭消费领域。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徐梅研究员称,中国是全球煤炭消费大国。而日本在2011年“3·11”大地震后核能发电骤减,煤电利用增加,其能源环保技术等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双方可以在此领域找到合作项目。除此之外,诸如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等领域,也能看到不错的合作前景。2020年6月,中国国家发改委批复上海、苏州、天津、青岛、大连、成都六座城市建设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这些地方经济合作项目中,就包含有对智慧城市等的探索。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前副所长张季风称,目前,新冠疫情尚在蔓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减速压力增大;中日政治关系较为紧张,特别是日美联手遏华,日本出台“经济安保法”并且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将矛头直指中国,双边经贸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短期走向不容乐观。但从长期着眼,下一个50年,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巨大引擎还会继续拉动中日经贸合作在曲折中前行,中日经贸合作中业已存在的互补性、相互依存、互惠互利性以及合作效应的外溢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中日强化经贸合作符合中日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在宏观经济政策协作方面,中国与日本同是美国国债的两大外国持有者,中国也是日本国债的主要买家,两国在维护地区、全球国债市场及金融稳定方面存有共同利益。中日还是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费国和进口国,在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各类灾害突发的形势下,近几年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粮食等商品价格波动频繁且起伏较大,2022年2月俄乌冲突的爆发进一步推升了全球供应链压力和物价水平,中日两国在维护大宗商品价格、保障能源、粮食安全等方面可以探索合作空间。

从人口、经济总量、贸易规模来看,中国与日本合计数均占东亚地区的一半以上。强大的经济合力,决定了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核心位置。中日携手合作,是提升本地区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及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地位的关键因素,也是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随着2022年1月RCEP生效,中日两国需要合力促进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制度化建设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于中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也需要日本的支持与配合,共同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增添新动能。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劳动力、技术人才丰富,资金充沛,从总需求总供给两方面看发展空间巨大,下一个50年中日经贸合作关系依然前景可期。

中日经贸5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前副所长张季风称,回顾过去50年,中日经贸合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

1972年—1978年属于启动奠基期。中国的“四化”建设对国外的先进技术、成套设备产生巨大需求,中国大量进口日本的钢铁、石化、化纤等成套设备。这一时期也是中日单一的贸易合作期。

2

1979年—1991年进入拓展合作期。改革开放开始后,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中日经贸合作从单一的贸易往来进入贸易、投资、日本对华ODA的多方位合作时期。日本对华的ODA分为三种,首先是无偿资金援助。二是日元贷款。三是技术援助。近年来对华ODA主要是技术援助。

3

1992年—2000年驶入加速发展期。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城市改革与国企改革,中国逐步与世界接轨,经济稳定高速增长,中日经贸合作也同步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4

2001年—2011年是腾飞深化发展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经济突飞猛进,中国经济发展进入“黄金十年”。与此同时,中日经贸合作同样一路高歌,进入腾飞和深化发展时期,中日贸易接连跨越1000亿、2000亿、3000亿美元三个大关,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突破70亿美元,中国对日投资初具规模。在金融、财政、区域、科技、企业、地方等领域,两国合作蓬勃兴起,中日之间形成了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局面,合作质量、合作水平不断提高。

5

2012年—现在进入转型磨合期。中国经济进入换挡期,从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模式,加之中日政治关系紧张冷化复杂化的叠加影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预期下降,中日贸易低迷徘徊,中日经贸关系总体进入低潮期,而且面临着各种挑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