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文化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28版:封面报道 2022-10-10

文化交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何映宇

《宋氏三姐妹》海报。

1958年,松山芭蕾舞团来华演出芭蕾舞剧《白毛女》。图为日本松山芭蕾舞团演员与中国文艺工作者合影留念。

中岛美雪。

2015年12月,巫慧敏接受上海电视台采访。摄影\隋佳杰

中日文化交流不断,促进了两国的友谊。其中,各种戏剧、音乐等,演绎了中日两国文化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记者|何映宇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新京剧《宋氏三姐妹》9月12日晚在东京有乐町朝日大厅上演。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及夫人、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公使施泳、总领事詹孔朝、日本众议院副议长海江田万里、日中协会会长野田毅及夫人、日中友好会馆中方代表理事黄星原及夫人等嘉宾与数百名中日友好人士齐聚一堂,观看演出。

《宋氏三姐妹》只是中日交往历史上一出新戏。中日文化交流不断,促进了两国的友谊。其中,各种戏剧、音乐等,演绎了中日两国文化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白毛女到杜丽娘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中日两国老前辈们创造历史的初心。”7月29日,在位于东京都港区的松山芭蕾舞团,清水哲太郎与森下洋子带领松山芭蕾舞团的成员呼喊道,“衷心感谢中日两国的老前辈,中日两国人民,以及全人类。”

松山芭蕾舞团是日本最著名的芭蕾舞团之一,由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共同创建于1948年1月。其与中国的缘分自1952年开始。一次偶然的机会,创始人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看到了中国电影《白毛女》,深受感动,决定将这个故事改编成芭蕾舞剧。其也成为第一个将中国电影《白毛女》改编为芭蕾舞剧的艺术团体。在1958年3月赴华演出前,芭蕾舞剧《白毛女》在日本演出了40多场,引起日本社会关注。

1958年3月3日到5月1日,松山芭蕾舞团一行46人,应周总理的邀请进行为期2个月的第一次访华演出。演出共28场,代表团先后在北京的天桥剧场、重庆的人民礼堂、武汉的中南剧场、上海的人民文化广场等地公演《白毛女》《胡桃夹子》等剧目。1964年,从9月22日到12月12日,松山芭蕾舞团一行50人进行第二次访华演出,共演出38场。他们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员。

也许当时的清水正夫和松山树子都不曾想到,此后,松山芭蕾舞团会12次访华——光在改革开放前就访华8次,写就一段“芭蕾外交”的佳话。

而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夕,一位不懂芭蕾的团长,一支平均年龄25岁的芭蕾舞队,却促成了田中访华的“有终之美”。1972年7月,刚从山东“五七干校”到上海芭蕾舞团赴任团长的孙平化,带着刚从朝鲜演出归来的姑娘们,来到了日本。

“当我们乘坐的飞机在东京羽田机场着陆时,看到日本各界朋友冒着淅淅沥沥的细雨到机场欢迎。他们挥动旗帜,高呼口号,还唱起了《白毛女》中的插曲《北风吹》,和我们握手又拥抱,问候再问候……”扮演喜儿的芭蕾舞演员茅惠芳如此回忆。原本预定33天的访问,在主办单位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和朝日新闻社的热情要求下,延长至36天。这次中国芭蕾舞演员的访日之旅,其实也得到了松山芭蕾舞团的鼎力支持。

在日本,确实有一些对中国文化痴迷者。他们的对华友好,是发自内心的。曾经访华演出昆曲《牡丹亭》的日本著名歌舞伎演员家坂东玉三郎就是其中一位。

2008年,在上海、北京的舞台上,“坂东版”杜丽娘出神入化,地道的苏白、纯正的昆腔、恰到好处的节奏,婉转动人,但事实上,就在他来华演出的两年前,坂东玉三郎还是一句中文都不会、一点昆曲基础都没有。2007年,在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帮助和安排下,坂东玉三郎来到中国观看昆曲《牡丹亭》,在苏州,他对昆曲名家张继青的表演“一见钟情”,于是开始跟随张继青学习昆剧杜丽娘的表演技巧。

在苏昆学习时间日久,坂东玉三郎被这门古老的中国戏曲艺术深深吸引,坂东玉三郎还翻出了《论语》《孟子》和《老子》《庄子》,一本一本地读,一个不会中文的日本人能喜欢上中国古典艺术,而且能透彻地理解剧中唱词的意义,唱念都做到完美,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说,他就是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华语乐坛许多“日本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流行音乐经港台流行音乐进入中国内地,为中国歌迷所熟悉。

陈慧娴的《千千阕歌》翻唱自近藤真彦的《晚霞之歌》、张国荣的《共同渡过》翻唱自谷村新司的《花》、姜育恒的《跟往事干杯》翻唱自日本歌手长渕刚的《干杯》、周峰的《梨花又开放》(谭咏麟粤语版为《迟来的春天》)翻唱自日本歌手因幡晃的《谢谢夏天》……数量多达几百首的华语歌曲都翻唱自日语歌,大多都拥有极高的传唱度。所以有人戏称“日本流行音乐是华语乐坛的半壁江山”。

被中国歌手翻唱最多的日本歌手恐怕非中岛美雪莫属。迄今为止,她有70多首歌曲被翻唱成100多首中文歌曲。

中岛美雪于1975年出道,上世纪80年代受到极大欢迎,至今仍活跃在歌坛一线,并受到普遍的支持,在日本音乐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日本殿堂级常青歌后”“日本国宝级天后”,是跨越四个年代的歌手。

台湾地区的邓丽君,其著名的粤语歌《漫步人生路》翻唱自中岛美雪的《擅长一个人》,这首歌是中岛美雪作词、作曲、编曲的作品。1983年由邓丽君翻唱,郑国江作词的同旋律歌曲《漫步人生路》火遍两岸三地。

台湾地区的凤飞飞传唱一时的经典《潇洒的走》翻唱自中岛美雪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两个人》。1985年4月,凤飞飞将其翻唱为《潇洒的走》,并收录在她的专辑《彤彩》里。其后也有不少人翻唱过《潇洒的走》,比如高胜美、动力火车、张蔷、王菲等等,使得这首歌获得极高的传唱度。

1992年下半年,当时还叫王靖雯的王菲发行了唱片《Comming Home》,主打歌《容易受伤的女人》翻唱自中岛美雪20世纪70年代末的作品《口红》,这首歌成为王菲第一首大热金曲,从此令她走上了天后之路。同时,这首歌也有十几个普通话、粤语翻唱版,是华语流行歌曲中被翻唱最多的作品之一,可见这首歌受欢迎的程度。

此外,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任贤齐的《伤心太平洋》、王菲的《人间》,李克勤的《破晓时分》……都来自中岛美雪演唱歌曲的旋律。

当然,翻唱并非是单向的,中国的好歌也会被翻唱为日文歌曲。比如台湾地区张雨生的《大海》,被日本乐队JAYWALK翻唱成日文版;还有中孝介翻唱了香港地区歌手陈奕迅《十年》的日文版,荒木毬菜翻唱了台湾地区歌唱组合五月天的《突然很想你》,但整体上来说,被翻唱成日文的中文歌数量还不多,这些翻唱歌曲在日本的影响力也远不如被翻唱成中文的日语歌曲。

在日本红了的中国歌星

也有一些中国歌手到日本发展。

1991年,因不满香港地区的音乐环境,Beyond乐队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到日本,相对而言,当时日本的摇滚乐受到更多的关注。

Beyond早于1991年仍在本地的新艺宝唱片公司的时候就预备开拓日本市场,并在当时签约日本的Amuse经纪公司与Fun House唱片公司,准备在日本大展拳脚。1992年他们跳槽华纳唱片后,正式进军日本市场,并在同年7月25日推出他们的首张日粤双语迷你碟(EP)《THE WALL》,收录《长城》和《无语问苍天》的日语版和粤语版,正式在日本出道。及后又发行一张EP,同年9月26日推出首张日语大碟《超越》,其中十一首作品有七首日语歌、三首粤语歌、一首中文普通话歌。

1993年,黄家驹创作出了《海阔天空》的旋律部分,并将样片(demo)取名《Piano Song》。5月,Beyond从日本返回到了香港,这一年也正值Beyond成立十周年之际,于是黄家驹将原来的demo发展为记录Beyond十年心路历程的歌曲《海阔天空》。这首歌的粤语版收录在Beyond于1993年5月出版的粤语专辑《乐与怒》中,同年6月25日,Beyond发行了日语EP,收录《海阔天空》的日语版和伴奏带。

为宣传这张EP,Beyond参加了日本东京富士电视台的节目,黄家驹在节目录制时不慎从舞台上跌落成重伤,之后昏迷不醒。6月30日,黄家驹在日本东京去世,终年31岁。

黄家驹去世后,1994年和1995年,Beyond还曾在日本发行多张日语专辑。

几乎和Beyond同时,1991年,因一首《真的好想你》为歌迷所熟知的上海女歌手周冰倩东渡日本,发展音乐事业。1993年,她发行的日文专辑《Passing Love》获得东京第十二届日本大都会通俗歌节最优秀新人奖以及获第三十五届日本唱片大奖赛新人奖。1994年,她出版第二张日语专辑《积木的都会》,在东京举行第一次个人演唱会。被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另一位前往日本发展的中国歌手是巫慧敏。

1985年,巫慧敏一家获得了首届卡西欧杯演唱大奖赛的冠军,这让巫慧敏一夜成名。1992年,巫慧敏在中国相继发表了3张个人专辑后,为扩展演唱事业,她毅然选择赴日发展。

1997年她与日本著名的“暴风乐队”、“ORQUESTRA.DE.LA.LUZ”等乐队成员一起组成了“大棚车乐队”,发行了多张专辑。同时在北京和上海举行了音乐会。

2000年,巫慧敏开始单飞。正式开始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2003年她演唱的一首原创中文歌曲《大河流淌,小小恋情》被日本某乌龙茶广告采用,她的歌声从此在日本为众人所知。收录了她这首歌的CD《chai》销量达到了17万张以上,创下了日本音乐史上“第一张进入日本音乐排行榜前20位的中文CD(位于第17位)”这样一个纪录。

2005年除夕,她参加了在日本拥有最高荣誉的音乐盛会“红白歌会”,成为第一位登上“红白歌会”舞台的中国大陆歌手。

这些歌手为中日文化交流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