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印度家庭主妇变身“马赛克艺术家”
第71版:社会 2022-10-10

印度家庭主妇变身“马赛克艺术家”

湘君

下图:在上海,Suchita(左)创作了大量马赛克作品,包括陆家嘴等上海风景。

上图:在浦东金桥政府的支持下,Suchita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传播马赛克艺术。

等以后回到印度,Suchita打算开一家马赛克小店,把上海风景搬回去,传递给更多人。

撰稿|湘君

印度太太Suchita已经在浦东金桥地区居住了11年。当初跟随在Infosys公司做IT的先生迁来这里时,就近租房安了家,后来公司搬去闵行,她仍然选择留下,因为环境太熟悉了,也因为那些帮助过她的可爱的人们。

大学毕业不久跟先生结婚,次年生了孩子,24岁时随先生搬来上海,之后又生了小儿子。Suchita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上海开启职业之路,用6年时间从一位普通主妇蜕变成一名马赛克艺术家。

“要一份全素的麻辣烫”

11年前,Suchita刚来上海时困难重重,不懂中文,手机软件翻译不准确,不能表达她的需要。好在邻居用微笑和肢体语言缓解了她的陌生感,之后她专门学了一点基础中文,简单交流不成问题。因为是素食主义者,寻找食物又有不小难度。在一些先来定居的朋友帮助下,她去一些大超市果然找到了水果、蔬菜和鲜花。再后来,她自己发掘了一些印度杂货店,一切迎刃而解。

现在,她常常逛中国小店用中国食材制作拿手菜,比如用面条、米线、青菜、花菜等等,加入印度调料和香料做成全家人喜欢的米糕和炒米线。

她还爱上了麻辣烫。住所附近有好几家麻辣烫小店,老板人都很聪明,第一次见她无所适从的样子,就主动拿起盘子和菜夹做示范。她一再叮嘱:“不要肉,不要蛋,只要蔬菜,所有品种都要,记得加辣,重辣!”不一会儿,一碗私房定制的“素食麻辣烫”出锅了。几次之后,不消吩咐,老板一见她们进来,就自动将对路的食材下锅,真是太贴心了。

“打算把上海风景搬回印度”

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位做马赛克的朋友,Suchita对这门古老的艺术一见倾心。马赛克虽然起源于古希腊,在印度的古老宫殿中也不乏它的身影,世界文化遗产泰姬陵不仅使用了印度的大理石,还有中国的宝石、水晶、玉和绿宝石,更有不少马赛克杰作。上海老建筑中的马赛克经典式样,也为她的设计提供了灵感。

6年来,Suchita创作了大量作品,既有印度的神像、人物、花卉,也有中国的寺庙、太极图案,还有东方明珠、陆家嘴等上海风景。

去年10月,在浦东金桥政府的支持下,Suchita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传播马赛克艺术,帮助那些喜爱马赛克的中外学员。

因为工序复杂,完成一件作品常常需要3到4天,需要付出极大耐心。Suchita说,在制作过程中,心慢慢静下来,人也得到放松,完工后获得巨大成就感。

一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穆斯林学员,用马赛克做了一个“Hamsa”。这是阿拉伯文化中的特殊图案,指人类的5个手指,用作阻挡邪恶之眼、免除任何不幸的护身符;孩子们则醉心于圣诞树、小雪人、雪地靴,以此表达他们的童心和愿望。“马赛克不仅是媒介,还是一种吉祥的符号。”Suchita很开心,通过马赛克帮助不同学员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梦想。

她正为不久后在浦东香格里拉饭店举办的“女企业家联展”忙碌,以印度手工地画艺术“Rangoli(蓝果丽)”为蓝本,精心制作了一款马赛克灯盘,在上面燃起烛灯,迎接即将来临的“devali(排灯节)”,用印度传统方式为大家祈福,带来财富和好运。“等我们以后回到印度,我打算开一家马赛克小店,把上海风景搬回去,传递给更多人。”

“欢迎来我家庆祝Holi节”

每天接送孩子上学,Suchita认识了一些家长,妈妈们常常结伴逛街。她最喜欢去的地方是豫园,不仅有漂亮的中国寺庙和古建筑,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还有好几家大型金店。印度女性天生喜欢黄金饰品,一来在节日里佩戴黄金意喻吉祥,二来因为它的色泽特别适合印度人的肤色,结合一身鲜艳的民族服装,给人平添几分姿彩。她买金手镯的那家金店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龙凤呈祥”,经中国朋友解释后她恍然大悟,同为古老的东方国家,人们的愿望完全一样。

中国人熟悉的纱丽通常只在结婚时穿,平时Suchita只穿T恤牛仔,逢年过节她会在眉心点一颗“迪勒格”(吉祥痣),穿一件明黄色的“lakhnavi”。这种印度传统服装由手工制作,刺绣精美,裁剪合体,比纱丽简捷方便,更适合日常穿着。走在路上,不时引来人们的惊叹:“你的裙子好漂亮呀。”她很开心,也很自豪。生活在异国他乡,不能与父母亲人团聚,她想通过这种方式靠近家人,既抚慰乡愁,又对孩子们潜移默化地教育,传承印度文化,感受上海城市的多元化。

这些年她认识了很多邻居,包括国际人士和本地居民,他们热情地邀请她一起过春节,品尝素三鲜饺子、香菇菜包和其他中式美味,她也盛情邀请这些邻居参加Holi节。Holi又称“洒红节”,是印度最大的节日,颇受中国人的喜爱。她和几个印度朋友一起,在家里准备了很多节日食物,还设计了一些互动小游戏,然后转战室外,一边吃烧烤,一边带领大家跳起了印度舞。

最后的狂欢项目是“洒红节”的重头戏,人们抓起盘中的各种彩色粉末,无拘无束地互相泼洒、涂抹,无论是亲人、朋友、邻居还是闻声而来的陌生人,一个个披上了五颜六色的外衣,欢笑着迎接好日子的到来。

“忘不了那些帮助我们的人”

Suchita的日常生活以社区为主,工作室也开在社区里,因此发现了上海与印度不同的地方:印度社区功能繁多,一年数十次大大小小的节日,都会聚集庆祝或安排节目,包括婚礼,也能成为聚会的理由。在这里的社区,大型活动比较少见。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上海的喜爱。

“在上海11年没有任何负面的感受,总是遇到帮助我们的人。”在她居住的小区里有一些会说英语的人,疫情期间组成了一个志愿者团队。他们为她做翻译,详细告诉她怎么下载App怎么扫码怎么做核酸。封控在家时,先生需要的药品断档,她焦急地求助,志愿者得知后立即去医院代买回来;政府发放的物资是统一的,但了解到她们全家是素食主义者,志愿者也会格外照顾;她的两个儿子正处于长身体阶段,每日牛奶需求量巨大,在物资紧缺的日子里,志愿者也想方设法地弄来,放在她门口……

“我会记住这段特殊的经历,忘不了那些帮助我们的人。”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