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交通不断,交流不断
第25版:封面报道 2022-10-10

交通不断,交流不断

刘朝晖

1995年4月,新鉴真轮正式投入中日航线运营。

1974年9月29日,日本航空公司执飞东京-大阪-上海-北京航线的首航机组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留影。图片提供/东航

1979年9月13日,长崎—上海首航。图片提供/东航

1979年9月13日,上海—长崎首航旅客走下飞机。图片提供/东航

东航的日籍乘务员给旅客回归本土之感受。图片提供/东航

1985年5月,鉴真轮正式投入中日航线运营。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50年来,多家航空公司与航运公司早已架起中日友谊的桥梁,为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交流和经济发展建立起了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也为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

记者|刘朝晖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腾空。”唐代诗人王维于天宝十二载十月送别以唐朝使者的身份回日本的好友晁衡(日本奈良时期著名文学家阿倍仲麻吕),感慨日本离中国太遥远,想到晁衡将远涉重洋,不免心中担忧惦念,在《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序》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如今天堑已变通途。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50年来,多家航空公司与航运公司早已架起中日友谊的桥梁,为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交流和经济发展建立起了快捷便利的交通网络,也为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发挥着积极作用。

打破“坚冰”中日直航

把目光回溯到48年之前,曾经在中日之间进行往来的老人们肯定仍有这样的记忆:如果你想从中国内地前往日本,要舍近求远自北京先飞到广州,再乘火车经深圳到香港,如此才能乘上飞往东京的航班,最快也要两天的行程。

这样的旅程辗转奔波,就因为当时中日之间并没有直航的空中航线。

已故中国日本友好协会会长孙平化先生曾撰文回忆,他从1952年到1974年中日通航,为了迎送日本代表团无数次来往于北京和深圳桥头之间,无数次往来于中日之间也都要绕道香港。那时,日本朋友常说:“中日两国是近而远的国家,犹如除夕和元旦。”

当年,中日关系较为复杂。周恩来总理曾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也可以签订中日民间航空协定,双方先通航。

1972年,上海舞剧团访问日本,绕道香港去日本时,就做好了经香港回国的安排。但在日本访问期间,日本方面提出:“208人的大型艺术团回国不要再绕道香港了,用日本包机把大家直接送回上海如何?如果中国方面愿意,日本方面没有问题。”这个建议,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响应和支持,周总理指示国内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作好相应的准备。

因二战后27年没飞过这条航线,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本航空公司为了安全,还于当年8月12日进行了包机航班试航上海,当日返回东京。1972年8月16日,上海舞剧团离开日本时,日方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随后日本航空与全日空的两架包机载着上海舞剧团的团员飞往上海,几乎同时在上海虹桥机场落地,中方对日方机组人员的接待规格也不低于1972年初尼克松访华时的美国机组。

这次的包机航班直接为开辟中日航线开创了一个先例,也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突破。终于,1974年4月20日中日双方在北京正式签订了《中日航空运输协定》。中日双方还商定各组100人的访问团随各自的首航班机互访道贺,由双方航空公司免费接待。日方代表团团长是前外相小坂善太郎,中方代表团团长则是王震。

1974年9月29日,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民航北京管理局使用机号B-2418的波音707客机,从北京首都机场起飞,首飞北京、上海、大阪、东京航线。与此同时,日本航空公司使用DC—8客机首飞东京、上海、北京航线。

双方的首航航班几乎同时到达对方的首都,标志着中日两国的第一条互飞航线的正式开通,结束了此前两国人员交往依靠轮船或取道其他航线飞行的历史。中方的首航航班号CA925/6一直沿用到今天,但航线早已改为北京直飞东京。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辟的第一条有中国民航飞机投入营运的国际航线。93岁高龄的王程波老人是中国第一批飞行员,曾是民航上海管理局指挥部副参谋长,他依然记得中日开航当天,在虹桥机场接待首航的日本航空公司空勤人员的情景。“转眼40多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

空中网络越织越密

中日空中直航航线的开通,为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往来、观光旅游搭建了空中桥梁,此后,随着越来越多航线的开通,中日之间的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两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中国人民由此体验到了日本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日本人民也由此见证了发展中的中国的日新月异。

自20世纪90年代到2019年,中日航空市场一直在稳步增长。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出境游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后,日本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境游目的地国家,更使得中日航线的开辟量和游客的增长量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同时日本也位居我国入境游旅客来源地第二位。

中国东方航空相关人士介绍,长崎是离上海最近的日本港口城市,从上海到长崎只需一个半小时航程。从1979年起,上海—长崎航线开通,由东航前身民航上海管理局的机队执飞。此后,东航不断深耕中日航线市场,逐步成长为我国航司里中日航线最大的承运商。2019年最高峰时,东航集团在中日航线上共运营58条航线,通航日本18个航点;日均始发班次量42班,日均始发投入座位数7500余座,占全市场运力份额的22.0%。1995年8月5日,东航还在中国民航业内率先招收7名日本籍空乘,开了中日航线之先河。

已经在东航工作了20年的东航日本分公司鹿儿岛营业部总经理濑户口朋子最近表示,鹿儿岛—上海航线通航20周年,让她的家乡鹿儿岛与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上海相连接,共享了发展机遇,“如果大家都能深入了解中国,能够跟中国的朋友多交流,能够亲眼看一看中国,大家会更喜欢中国的”。

全日空社长芝田浩二表示,自1987年开通定期中国航线以来,中国业务的扩大为全日空的成长提供了支撑,中国航线在全日空国际航线中所占份额高达25%。

在中日航线上,两国航司的合作也更为紧密。比如东航与日航制定了长期联营合作计划,全日空与中国国航、吉祥航空加强了代码共享、常旅客合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航线也是一些主打旅游市场的低成本航空,比如春秋航空眼里的“香饽饽”。今年1月,在春秋航空开通的“上海—佐贺”这条航线开航十周年之际,在《排球女将》中饰演“小鹿纯子”而为几代中国观众所熟知、喜爱的日本女演员荒木由美子,作为佐贺人送上了祝贺。

开启海上客运窗口

1964年,中远“燎原”号货轮装载玉米等货物5846吨,由青岛港启航,首航日本的门司、东京和神户3个港口,开启了新中国和日本之间海运货物运输的航程。到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为中日两国间带来了更加广泛和频繁的交流和往来,来自日本的家电等产品开始进入中国百姓家中,两国间留学、旅游的人员数量越来越多。

考虑到这种交往需求的日益增加,1985年5月30日,由原中远(集团)总公司与日中国际轮渡株式会社合资的中日国际轮渡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并在中日航线上投入了客货班轮“鉴真”号。1985年5月30日,“鉴真”号从上海港出发首航日本。

这艘轮船以历经艰辛东渡日本、将汉唐文化在日本发扬光大的伟大僧人鉴真大师的名字命名,寓意着中日友好,传播中日文化,增进中日交流。“鉴真”号为周班轮,轮流挂靠上海—神户/大阪/横滨,是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后中日航线上第一艘客货班轮。这条海上客货航线,也是中国对外开放后的第一个海上国际客运窗口。

1993年1月,中日国际轮渡公司旗下的“苏州”号轮也正式投入中日航线运营。1994年4月,在日本新造的豪华客货班轮"新鉴真"轮接替退役的"鉴真"轮,投入同一航线运营,定期挂靠上海/大阪/神户。安全、快速、准点的特点,让这条中日航线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日“海运新干线”。

当时的中日航线机票价格并不便宜,而“新鉴真”的船票则相对显得经济实惠了许多。“新鉴真”不仅提供了传统的船舱,还有榻榻米式的船舱来满足日本客人的需求。坐船去日本,也成为很多前往日本留学或打工的中国人的选择。坐船回国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带很多行李,不像飞机有限制,每当“新鉴真”从日本归来停靠上海国客中心码头,带着包括家电在内的大包小包的下船旅客,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后来,“新鉴真”也成为了学生们、追求经济的旅游一族以及从日本海淘带货的人们的“钟爱”。

已经80多岁高龄的柏尾寿惠夫先生,可算是“新鉴真”最忠实的旅客了。“当年我第一次坐这艘船,之后一度每年都会往返4次。”掐指一算,柏尾先生已经乘坐了一百多趟“新鉴真”了。船上大部分船员都是他的“老朋友”,他坦言,对一些船员已经非常熟悉,每次看到都倍感亲切。

由于是“客货轮”,“新鉴真”也是中日航线上的“绿色快航”。最近几年,虽然航运市场阴晴不定,但是“新鉴真”却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货运量。

2021年3月,“新鉴真”和“苏州”号结束了在上海虹口国客中心码头三十多年的靠泊历史,乔迁到了军工路新码头进行靠泊作业,继续在中日航线上发光发热。从2020年1月开始,由于疫情的影响,“新鉴真”和“苏州”号均暂停了客运业务,但依然在中日之间的货运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

今年8月26日,中日国际轮渡有限公司与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举行了新鉴真中日轮渡新造船项目签约仪式。最新一代的“新鉴真”项目为一艘192客位中日航线客滚船,总吨位约2万吨,预计于2024年5月交付,是极为先进的新一代“绿色”客滚船,这无疑将为中日海上航线增添新的动能。

友谊与文化之舟

据记者了解,自1994年投入运营以来,“新鉴真”号传承着鉴真精神,发挥着桥梁作用,安全航行2000多个航次,安全运送旅客217869人次,是不折不扣的中日友谊之舟。37年间,作为中日间名副其实的友好使者,围绕着“鉴真“号和“新鉴真”号发生过很多感人故事。

2000年1月26日,“新鉴真”轮从日本大阪港返上海途中,预产期在2月中旬的日本籍孕妇卞晃世突然出现早产症状,船医得到消息后,立即将孕妇转移至医务室,并进行检查和紧急护理。当时“新鉴真”轮正航行于草垣岛东南60海里处。全体船员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减速、改向航行,让船舶处于最安全、最平稳状态航行,保证了孕妇安全分娩。

当日9时30分,一名新世纪健康男婴卞阔机在“新鉴真”轮上顺利诞生。这也是中日轮渡公司开通上海至日本航线15年来,在航行途中降生的第一个婴儿。为此,卞阔机也被中日轮渡公司授予“新鉴真”轮荣誉船员称号,永久享受免费乘坐“新鉴真”轮的资格。离船时,卞阔机的母亲向“新鉴真”轮递交了一封她亲手写的感谢信,以表达她终身难忘的感激之情。

2016年5月14日,“新鉴真”轮运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新鉴真大师坐像。新鉴真像以日本唐招提寺的鉴真像为本同比例建造,由国内塑像大师历时一年半将其完成。大师像抵达日本后,在奈良唐招提寺举行新老鉴真像会面仪式,之后运送至壬生寺长期安置。那个航次,柏尾先生也在船上亲眼见证了船舶上下为迎接这位特殊“客人”而做的细致工作,“他们(船上)想得很周到,很高兴亲眼看到‘鉴真文化’的传承”。

2019年正值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缔结40周年之际,“沧海之虹:唐招提寺鉴真文物与东山魁夷隔扇画展”于当年12月17日至次年2月16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其中由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绘制的68面隔扇画,则由“新鉴真”轮运送,这是日本如此高等级文物首次采用海运。

日本女摄影师广濑明代1989年大学刚毕业后来到中国,用一台二手135照相机记录她在上海等地的见闻。当时她从“鉴真”轮下船时,在上海的码头上拍下了一张中国小女孩的照片。“记得下船时,这位小女孩的父亲帮助了我。下船后,我为他女儿在码头上拍下了这张照片。”广濑明代说,“这也是我在中国拍摄的第一幅人物照片,因而对我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2019年底广濑明代在上海办摄影展时,通过《新民晚报》发出“寻人启事“,希望找到当年她抓拍的一些人物,特别是30年前这位小女孩有价值的线索。中日国际轮渡有限公司总经理钱峰也通过《新民晚报》,邀请她登上“新鉴真”号,一起回忆当年“鉴真”号在中日民间交流中的点点滴滴。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热点新闻和中日民间友谊的一段佳话。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