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蛟龙行动》:受到冷遇不公平
第18版:封面报道 2025-02-17

《蛟龙行动》:受到冷遇不公平

阿晖

电影中的群像表达是对中国军人集体的致敬。

“龙鲸号”核潜艇是影片的真正主角。

中国第一部演绎水下潜艇作战的战争片。

《蛟龙行动》中,中国军人以群体的形象,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保家卫国,而是凭借着高科技武器装备和勇猛的作战风格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承担了拯救世界的角色。

撰稿|阿晖

2025年贺岁档电影激战,大制作的军事动作影片《蛟龙行动》在一片喧嚣中略显落寞,截至发稿时(2月10日)票房还不到4亿元。相比起票房火爆超80亿元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这部同样是“闹海”的动作片与之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吸金力不够强大,票房与口碑都远远未能达到预期。与此同时,有关《蛟龙行动》陷入排片少的困境、遭遇“黑水”恶意打低分等话题,也持续引发网友热议。

不过从已经观看了《蛟龙行动》的观众对该片的反响来看,绝大多数的评价还是挺高的,认为这是一部从题材到情节再到视觉场面都很过瘾,令人热血沸腾的国产军事大片。平心而论,《蛟龙行动》绝对是一部被低估了的深海巨制,有着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绝不该被忽视甚至抹黑,当下的票房匹配《蛟龙行动》的质量,显然并不公平。

视效升级题材创新

《蛟龙行动》是中国首部核潜艇题材的军事动作影片。影史上讲潜艇的电影并不多。知名度比较高的有2000年的《猎杀U-571》和2002年的《K19:寡妇制造者》,这两部电影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前者讲的是二战,后者讲的是冷战。2019年,法国还拍了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狼嚎》。跟《蛟龙行动》一样,《K19:寡妇制造者》和《狼嚎》里面的潜艇也都是核潜艇。

但《蛟龙行动》片中核潜艇大战的场景堪称一绝。电影里有敌方掠影级潜艇“幽灵号”,猎杀级潜艇“深渊号”;我方核潜艇“蓝鲨号”,以及最新战略型核潜艇“龙鲸号”。敌我双方的潜艇攻防大战是电影的重头戏,让人看得紧张刺激捏把汗。

深海里的钢铁堡垒“龙鲸号”核潜艇,是影片真正的主角。聚焦到核潜艇这一“国之重器”,开场40多分钟时的一个长镜头,事无巨细地展示出潜艇的内部结构、各部门架构。据悉,剧组特地找了有关部门授权,按照真实的潜艇1:1建造了模型,就连船舱里的仪表盘、按钮都和真实潜艇里的一模一样。虽然很多地方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但电影对核潜艇内部的战情室、鱼雷室等场景,以及潜航器、输送艇、通信无人机等外挂都进行了全方位展示,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海底大杀器不为人知的神秘。

从声呐交锋时的紧张刺激,双方谨慎地捕捉着对方的蛛丝马迹,到诱敌环节的步步为营,再到损害管制时的争分夺秒,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十分出色。当鱼雷在深海中穿梭,爆炸的火光瞬间照亮黑暗的海底,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紧张与压迫感,仿佛置身于潜艇内部,沉浸在各种仪表、设施和各司其职忙碌的艇员们身边,与片中的角色们一同经历敌我双方鱼雷大战,感受与敌人斡旋、追击的紧张刺激,在爆破、轰炸声中热血沸腾。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深海决战场景。

影片故事的时间设定在未来某日,诸多先进的高精尖武器与战术装备的登场让人眼前一亮,会有种“科幻片”的体验。超导磁流推进系统、单兵飞行器、加强版机器狗、蛟龙小艇、水下探测器、反鱼雷鱼雷、超空泡鱼雷……种种黑科技,令人目不暇接。这并非空想,而是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将我们对未来战场的想象以艺术加工的方式呈现。这种创新的设定,为军事题材电影开拓了新的思路,让我们看到了未来战争的更多可能性。

片中潜艇间的鱼雷战和突击队枪战形成了两大战场。两边同时进行高强度的视效、动作戏输出。蛟龙小队的战斗,是典型的枪战动作戏,视听爽感上很直接。而另一边,由舰长和声呐兵主导的鱼雷战,则是在内部密闭空间里进行,精神上高度紧张。在逼仄的高压环境下,需要做出一次次生死判断,是典型的心理惊悚,有着争分夺秒的窒息感。

这两种不同的观影体验交织,非常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对场面戏张力的控制水准。林超贤导演没有让观众失望,从《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蛟龙行动》,影片有很深的港片风格,引人的故事情节,猛烈的枪战,惊险的动作,无不展示出导演驾驭大场面的能力。

可以说,在《红海行动》后时隔整整7年,从沙漠到海洋,作为《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主打神秘潜艇兵、高科技装备、深海战场,相当硬核,比《红海行动》更有新意,技术难度上也完全超越前作。

热血群像个个鲜活

有评论说,《蛟龙行动》的一个硬伤,就是没有主角,都是群戏,显得角色都过于单薄,尤其是蒋璐霞饰演的女特战队员佟莉,几乎就没有太多镜头。但在笔者看来,这组群像表达,恰恰是影片向中国军人集体的致敬。

黄轩饰演的孟闯,是蛟龙突击队队长,也是队伍的中心灵魂人物,具备出色的领导力、战术规划能力和战斗技巧。他必须在复杂的海底战场保持冷静,迅速做出决策,带领小队完成任务,黄轩把孟闯的刚毅严谨,把队长的责任感和压力展现得淋漓尽致。于适演的韩骁是小队的突击手,负责执行高难度的战斗,有着出色的体能、近战技巧和战术素养,能够在极端环境下快速做出反应,他的武术戏精彩,与队长之间的矛盾与和解也十分有看点。

张涵予饰演的艇长赵启航,是位经验丰富、果断坚毅,有强大知识储备的指挥官。他沉着冷静,忙中不乱,运用自己的智慧,使潜艇走出困境并取得最终的胜利。电影里有一段情节,“龙鲸号”险些艇毁人亡,战士们士气低落,此时赵艇长拿出口琴吹起《中国核潜艇之歌》,也是吹响了振作精神、重新战斗的号角。这些桥段的设计让张涵予延续自己冷硬、威严、内敛的表演,让人物瞬间立体化。

段奕宏饰演的海军某部战区参谋长方屹,身上肩负着大局观、真实可靠又不失人情味。剧中他与赵启航之间通过一盒巧克力传达的战友之间的情谊让人印象深刻。巧克力虽小,但见证了两人的战友情谊,而黑巧克力也代表自律。

王俊凯演的曹弘浪,是一名带有神秘感的声呐兵。他通过监听频率和节奏,来判断敌方潜艇的机械特征、运动方向、航速和型号。这段操作流程,从声音捕捉分析到目标识别,每个步骤都得以被清晰展示。潜艇在作战中,当艇长下达作战命令时全凭声呐兵的判断,可见声呐兵的重要性。千钧一发之际,对艇长反怼的“别催”和那句“相信我”,塑造出了这个角色锋芒锐利的个性。

其实,片中的人物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电影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蛟龙小队和潜艇兵在面对生死考验时,展现的是战术上的完美配合,他们对肩负责任的担当。他们共同构建起了一个鲜活的团队,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专业性强的“主旋律”

作为军事大片,《蛟龙行动》所呈现的专业性,也被很多军迷拿出来品头论足,在网上也有不少相关的质疑,比如对敌潜艇的声呐搜索对抗缺乏真实感,以及单兵飞行器、水下运输艇等部分装备设定“过于科幻”。然而在海军战士和军事专家的眼中,《蛟龙行动》的专业性值得肯定。

春节前,《蛟龙行动》的全球首场正式放映献给了北海舰队的海军潜艇部队。据主创人员介绍,平时不爱说话的潜艇官兵当天都非常激动,他们全体起立,和台上的演员齐唱中国潜艇兵之歌《不要问我在哪里》,所有人都感动落泪。

张涵予说:“这感觉,就跟参加一场大考似的。这些潜艇兵,都是行家,电影里那些情节,他们平时都经历过,咱演得像不像,他们一凝视便知。这不仅是在检验电影拍得真不真,更是对他们的一种敬意。”

在军事专家张军社看来,《蛟龙行动》内容新颖,情节比较逼真,制作和表演都较为精细。影片在军事部分的呈现也比较专业,展现了未来水下海战的激烈程度和难度,使观众对潜艇作战的特点和难度有更多、更深入的认识,也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当前我国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的进步,以及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张军社认为,作为中国第一部演绎水下潜艇作战的战争片,《蛟龙行动》做到了军事专业性和娱乐性两方面比较完美的平衡。他说,电影构想的未来战争形态比较超前,但也不是不可能发生,而是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

当然,作为艺术创作,《蛟龙行动》也不是尽善尽美,但些微的瑕疵并不影响其意义与价值。也许若干年后回头看,《蛟龙行动》将会是中国军事动作电影的一杆旗帜。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习惯了好莱坞制作的军事大片,也习惯了主角上天入海拯救地球无所不能。但是这次的《蛟龙行动》中,中国军人以群体的形象,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保家卫国,而是凭借着高科技武器装备和勇猛的作战风格以及人道主义精神,承担了拯救世界的角色。这种彰显中国军人责任与担当的“主旋律”有何不可?

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黄旭华院士逝世。《蛟龙行动》正像是送别黄院士的一曲雄浑的乐章,也是献给现实中无数“共和国脊梁”的礼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