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1日 星期五
经由猝死,拥抱无常
第74版:专栏/五饼二鱼 2025-02-17

经由猝死,拥抱无常

林奕华

林奕华

导演

Director

戏剧、写作、电影

为了控制而活的我们,什么时候才学会拥抱无常?

在书店举行的签书会上,作家,也是电影女主角,正一本一本给读者签上名字的著作,叫《关于猝死》。

没有比这几个字能让看《隔壁房间》时的我,更快打开进入这电影的门。短短两三个月期间,在我身边的“猝死”事件,共有三起,如果不把琼瑶的“安乐死”计算在内。

虽然上星期客死东京的大S徐熙媛,不属“身边的人”,但公众人物与我们的密切性,对比亲友的“熟悉却陌生”,可以是“陌生而熟识”。恰恰由于她是陪伴一代人成长的“闺蜜”,余震肯定持续更长更久,因为死者是震中央,生者才是漩涡。

另两位的身份是幕后功臣,但行业翘楚如电影美术设计朴若木,他的成绩如《阮玲玉》《色,戒》有目共睹,忽然传来他的死讯,大众一片惋惜的同时,一个月前才跟他聊过电话的我,只有更觉不可置信。还有编剧王纪尧,年龄尚轻,怎么会才出现不适,便因细菌入侵(据说)而仓促离世?

回到银幕上的签书会,当有读者问作家英格丽(朱利安·摩尔饰):“在序言里,你说写这本书,是为了更了解和接受死亡?”她回答:“是的,看起来死亡有违自然,我很难理解有生命的东西非死不可。”

签书会上,英格丽抬眼一望,面前站了许久未见的史黛拉,从她口中,得悉也是久违的玛莎罹患癌症,英便坐言起行,到医院探望垂死的老友。

有趣的是,这个序幕只在电影才有,在小说里,故事由一个大学的讲座开始,出席讲座的英格丽没有名字,她就是“我”。“我去听一个男人演讲,地点在某大学校区……我跑这一趟是有个朋友生病,住在这边一间专门治疗她这种癌症的医院。我和这位亲爱的老友已经几年没见,以她的病情来看,见了这一面,也许就没有下一面了。”

那位“朋友”,和小说中的“我”,或“他”无异,都没有姓名。原著作者以“去名化”呈现笔下人物的普遍性,电影导演阿莫多瓦却把“他”的大学讲座,从小说的开篇,搬到电影的后半。更关键是,电影中玛莎曾是身经百战的战地记者,在小说里,“她”却只是一个“坐以待毙”的病人。

由小说到电影,一个问题不能不问,观众在看电影《隔壁房间》前后,有读原著小说的必要吗?

且看原著小说的内容简介:一位女士讲述了她在平常生活中与不同人的一系列邂逅……在每一个人身上,这位女士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需求:渴望谈论自己,渴望有一个听众来倾听他们的经历。直到其中一个人提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请求,将她吸引到了自己的一次强烈的、转变性的经历中。

非同寻常的要求,就是陪伴患癌的“她”(玛莎),完成在美国并不合法的“安乐死”,这同时是“我”(英格丽)重新认识死亡的一课:为了控制而活的我们,什么时候才学会拥抱无常?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