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这首诗似乎就成了城市的BGM,甚至整座城就成了“苏轼的主题乐园”。
春节期间到广东几座城市旅游,其中惠州、潮州虽然被列入“国家历史名城”,但客观地说,两座城市里的旅游资源并不算特别丰富。惠州尤其如此,没有太多的古迹可以探访,东江畔巍然屹立的合江楼是钢筋水泥建筑,东坡祠也看不出多少古意,惠州西湖人流如织,但现代商业感十足,只有泗州塔、文笔塔是明清的古物。
不过,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惠州整座城市扑面而来的“苏里苏气”。刚下飞机在惠州机场换衣室的墙上就写着苏轼那首著名《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整个惠州旅游期间,这首诗似乎就成了城市的BGM,甚至整座城就成了“苏轼的主题乐园”。通向惠州西湖的干道上,路边上竖着苏东坡诗句牌子,一路迤逦是有关苏东坡的景观小品,苏轼以及爱侣王朝云的雕像也时时可见,到了西湖边上,更是有苏轼主题的花灯,在牛肉火锅店里都能看到那句著名的苏轼自况——“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之,惠州的文旅绑上了这位大IP。
其实,苏东坡在惠州居住约两年八个月,之后贬到更蛮荒的儋州,但惠州人对苏东坡是真爱,也坚定地选择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作为城市LOGO。老实说,之前我对这种“捆绑”不以为然,总嫌有一些生硬,直到发现一座废旧政府大院和苏东坡的渊源。
我走过文笔塔,边上是檐阔庑大的门廊,虽然破旧但规制宏大,一看就是有故事的。走进门廊,是一座已经废弃的政府大院正等着重新修整,拾阶走进沧桑感十足的政府大楼,时间似乎被凝固在了上世纪90年代。
查资料发现,这里原来是东江地委、惠阳县政府的旧址。再一查,不得了!这里就是惠州的太守东堂旧址,苏东坡当年在这里品尝到了荔枝名品“陈家紫”,并且写下了那首“日啖荔枝三百颗”。千年以来,惠州城市地理格局一点也没有变,东江走向没有变、衙门(政府)位置没有变。刚才打卡的老楼的同一个地点,苏轼也来过,吃过荔枝,我们就和千年的苏轼有了物理轨迹上的交集。走出大院,发现门口那尊苏轼的雕像变得愈发可亲起来,再念出那句“日啖荔枝”就别有风味了。
苏轼将惠州融铸在自己的诗篇中,把当年荒蛮所在的惠州和中华民族的文脉紧紧地打了一个结,因为有了这种链接,如今“簇新”的东坡故居、合江楼也不显得违和。惠州是有幸的,遇到了苏轼,遇到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除了苏州、杭州、南京等几个超级IP城市之外,很少有机会可以和一首名诗绑定的,所以我就理解了惠州“苏里苏气”的原因:自觉将城市与历史文脉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