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馄饨里的亲切感
第33版:广域/城与事 2025-11-17

馄饨里的亲切感

陆小鹿

漫画/崔泓

陆小鹿(上海,白领)

难得在影院里看到全场满座的盛况,仿佛全体上海人都出动了。为什么大家如此踊跃?因为《菜肉馄饨》这部影片在上海拍摄、说上海话、讲上海人的故事,耳熟能详的上海元素比比皆是。

亲切感首先来自熟悉的沪语。全体演员都操着一口地道上海话,仿佛就是身边的朋友。上海是座海纳百川的都市,随着外来人口增多,上海话渐渐式微,普通话成了主要沟通语言,如今连上海本地孩子在家、在学校也习惯说普通话。正因如此,全程沪语的《菜肉馄饨》才吸引了众多上海阿姨爷叔——生动的方言带着活色生香的烟火气息,是这座城磨灭不了的人文情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任由方言没落,既是包容性的体现,也是城市自信心的彰显。

亲切感之二来自那些地标性建筑。人民公园的相亲角,满是为孩子婚姻操心的父母,是上海极具特色的一景;国际饭店的下午茶,是重温老克勒时光的好去处,店内的蝴蝶酥更是上海人公认的好吃点心;老金帮阿芳排队购买的光明邨熟食,平日里确实常常需要排队……

亲切感之三来自旧日上海人家的寻常细节,轻易勾起怀旧感。蜂花牌檀香皂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主妇们青睐的日用品;那时多数上海人家的桌子上,都会铺一块白色钩针台布,上面再压一块玻璃板——片中吃馄饨的镜头,正是在这样的桌子上拍摄的。

亲切感之四来自音乐。片头的评弹、舞厅里的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圆舞曲》、老汪和美琴压马路时作为背景乐的德彪西《月光》,还有老汪那位爱唱歌剧的邻居……每一段旋律,都传递着上海独有的小资文化。

亲切感之五来自上海人家的情感纠结。老汪夫妻恩爱,却为儿子小汪的婚事着急;老汪、老金、美琴、阿芳这几位主要角色,到了中老年都成了独身,孩子长大搬出去后,孤独的他们渴望重新组建家庭、寻找温暖。这并非只存在于电影里的故事——现实中,许多城市的中老年人都面临着相似的处境,孩子离家后,独自生活的他们盼着能有陪伴、有归属,这份对温暖的渴望,戳中了太多人的心声。

还有一处亲切感来自服装。老汪去相亲角替孩子相亲时穿的格子西服,美琴和阿芳身上的几件大衣,都透着上海人过日子的讲究。

而最让人觉得亲切的,当属菜肉馄饨。这是上海人饭桌上常见的家常美食,就像《追忆似水年华》里那块蘸了茶水的马德莱娜蛋糕,片中的菜肉馄饨也是连接记忆的载体。菜肉馄饨曾是汪太太素娟的拿手菜,留存着一家人和睦相处的记忆;素娟去世后,老汪笨拙地学着包馄饨,馄饨成了小汪周末回家看父亲、陪父亲吃饭的纽带;到最后,小汪终于意识到独居父亲的孤独,回家给爸爸包起馄饨——菜肉馄饨就这样完成了家庭的情感传递与修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