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一个立体丰满的帝王形象
第51版:文化 2025-11-17

一个立体丰满的帝王形象

吴兴人

下图:《永乐帝大传》,郭志坤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25年7月。

左上图:明成祖朱棣画像。

右上图:王学圻在《大明风华》中饰演朱棣。

郭志坤先生以史学家的严谨、记者的敏锐与文学家的笔触,穿透历史的迷雾与脸谱化的叙事,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立体丰满、功过昭昭的帝王形象。

撰稿|吴兴人

永乐大帝无疑是历史上最具矛盾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有重要历史功绩,同时又是一位有诸多非议的帝王。他是铁血枭雄,也是盛世明君。他是冷酷的篡位者,又具有雄图大略的帝王;他以铁腕手段屠戮建文旧臣,又以非凡的魄力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他迁都北京,修筑长城,抵御外敌;编纂《永乐大典》,汇集千年智慧;北伐大漠,经略西南。他的统治奠定了明朝的兴盛基础。郭志坤先生以史学家的严谨、记者的敏锐与文学家的笔触,穿透历史的迷雾与脸谱化的叙事,为读者描述了一个立体丰满、功过昭昭的帝王形象。“稽考、还原、析论”,形成了本书鲜明的写作特色。

其罪也彰,其功也卓

《永乐帝大传》以时间为轴线,构建了清晰而完整的叙事框架,全面详尽展现了他波澜起伏的一生。本书上册叙述其发起靖难之役的前因后果及历次战役,对建文帝旧臣残忍戮杀的罪恶;聚焦“靖难之役”的前因后果,从朱棣“生于战火”的早年经历写起,历经受封就藩、诸王纷争、削藩之策,直至靖难举兵后的历次关键战役,终以“正式称帝”完成权力更迭的叙事闭环。作者对真定之战、白沟河之战、济南之战等战役的叙述尤为精彩,不仅详细还原了战场局势的演变与战术运用的精妙,更通过对《奉天靖难记》等核心史料的深度解读,凸显了朱棣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兵法思想。

下册讲述他迁都北京,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外族侵扰;疏浚京杭大运河,便捷南北交通;复通西域,繁荣交流等诸多方面的贡献。重点转向永乐朝的治国理政与历史功绩,系统铺陈了朱棣称帝后的十大功业:驱赶残元势力、迁都北京、营建北京城、修筑长城、疏浚京杭大运河、编纂《永乐大典》、复通西域、五次御驾亲征、郑和七下西洋、设贵州省。这些举措涵盖了军事、政治、文化、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共同构筑起永乐盛世的宏伟蓝图。作者在叙述这些功业时,并没有陷入歌功颂德的窠臼,而是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既肯定其历史价值,也不回避其为此花出的代价。以迁都北京为例,作者既赞扬“天子守国门”的决策对巩固北方边防、维护国家统一的深远意义,也如实记录了迁都过程中耗费的巨大人力物力,以及对江南经济造成的沉重负担。这种“其罪也彰,其功也卓”的评价原则,使得本书跳出了非黑即白的评判误区,而是展现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矛盾性与复杂性

在人物塑造上,《永乐帝大传》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打破了脸谱化的帝王叙事,还原了朱棣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矛盾性与复杂性。永乐帝作为篡位者,他有着冷酷残暴的一面:书中详细记载了他称帝后对建文帝旧臣的残酷屠戮,对方孝孺“诛十族”的惨剧,皆有翔实史料作支撑。作者并未为尊者讳,而是直面叙说其统治初期的血腥与高压。但永乐帝作为一位成功的统治者,又展现出雄才大略与远见卓识:编纂《永乐大典》时,他广罗天下典籍,组织三千余名学者历时五年,汇集了当时中国各类学术、文学、历史、哲学、科技等领域的知识,编成这部“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了三百余年。这部巨著,彰显了永乐帝对文化的重视,也成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书中对永乐帝的个人性格的刻画同样细腻深刻。作者通过分析他的成长经历——生于战乱、长于宫廷、就藩北平与蒙古铁骑周旋——揭示其性格中坚韧、果敢、多疑、偏执等多重特质的形成根源。他既有御驾亲征的英勇气魄,也有晚年猜忌功臣的阴暗心理;他既尊儒崇道笼络知识分子,又设东厂强化特务统治;他既致力于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又好大喜功、耗费巨资兴办大型工程。这种多维度的人物塑造,让永乐帝成为史书上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复杂个体的皇帝。

作为一部“通俗而不浅薄”的历史传记,本书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做到了精妙平衡。郭志坤早年的记者经历,锻炼了他信息收集与叙事表达的能力,使其能够将浩瀚复杂的史料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文字,将史书写得文采飞扬。书中既有对《明实录》《明史》等正史文献的严谨引证,也有对民间传说、文物史料的考证运用;书中既包含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清晰梳理,也不乏对历史细节的生动描绘。这部著作既满足了普通读者对历史故事的阅读需求,也为专业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史料,真正实现了“普及中华文化”的学术使命。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