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于2015年发起创办,2017年正式对外招收博士生。
上图:西湖大学108米高标志塔(昵称“太空梭”)以细胞核为灵感,象征学术核心。
下图:德国HENN海茵建筑总设计师、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总建筑师马丁·海茵(Martin Henn)指出,当大家可以轻易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一切知识的时候,西湖大学创造了很多公众空间,让不同学科的人面对面交流,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
从理念到实践,从人才到成果,从建筑到科研,西湖大学正以独特的发展路径诠释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只要给足空间和尊重,创新自然会生根发芽。
记者|陈冰
夕阳下的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由工学楼、理学楼、生命科学楼和基础医学楼连成一体的“学术环”玻璃幕墙折射出粼粼波光,与环绕其间的水环相映成趣。实验室内,精密仪器的低频嗡鸣与数据奔流的声响交织,构成这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独特的“创新节拍”。
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小张穿过“学术环”连廊,迎面撞上刚从实验室出来的工学院教授——这种跨学科的“偶遇”,在这个环形建筑群里每天都在发生。自2018年建校以来,这所带着“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标签的大学,正在用一个个鲜活的人和故事,书写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另外一种可能。
不“卷”绩点,只问初心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型高等学校,西湖大学于2015年发起创办,2017年正式对外招收博士生。学校位于风景优美的杭州市西湖区。
步入学校的核心科研区——学术环大楼,会看到4米挑高的墙上挂着巨大的条幅“为人类文明进程贡献绵薄之力”“为人类前沿探索增添星火之光”。这样宏大的愿景,与允许自由更换导师,没有熄灯时间,顶尖科研平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这些非常规的办学细节密切呼应……
“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天天卷绩点、排名次,在学习技能、知识的同时理解世界,就来西湖大学,让每个孩子都在多元、包容、创新的环境下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物理学家、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说。
“创新不仅需要智慧,也需要梦想和激情。西湖大学是一个让大家追随梦想、发挥智慧而实现梦想的地方。”副校长、国际知名有机合成化学家邓力把这句深情寄语放在了校方官网上。
成立之初,西湖大学招收博士研究生,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首届本科生面向浙江省仅招收了60人,第二届、第三届各90人。2025年,西湖大学第一次走出浙江,面向上海、江苏、广东、河南、重庆招生,上海招生规模不超过10人。
邓力认为,西湖大学着眼于“培养”两个字,把优秀学生招进来,并不是让他们学习高难度课程以后,再进行一场“淘汰赛”,筛选出部分优秀人才。西湖大学的做法是先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学科基础,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发现和培养,让他们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学科,不喜欢什么学科,或者什么学科才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怎么样的交流活动才能让他静下心来……
“在我们看来,进入西湖的每一名学生都是‘千里马’,需要发现他们的‘伯乐’。”邓力说,西湖大学不要求本科生提前选专业,至多只是意向,通常本科生大二上学期末,他们才正式选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比较特殊,会稍微早一点。无论如何,在西湖大学即便选定专业后再换也没什么问题。“我们认为,唯有让学生对所选专业感兴趣,他们才能拥有学习动力。学校配备了一支最优秀的教师队伍,无论学生选定任何专业方向,他们都能在学校获得最好支持。20世纪50年代,老一代留学回国科学家的付出,让中国赢得了与世界强国对话的话语权。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一批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依靠他们发展出新的思想、技术和理论。”
秉持着全新的教育理念、科研和人才培养模式,这所年轻的大学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不俗的科研成果。2018年成立以来,西湖大学先后取得40多项“世界首次”的突破,其中大部分由青年科学家创造。
在西湖大学,一个个代表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平台——生物医学实验技术中心、实验动物中心、先进微纳加工与测试平台、高性能计算中心、物质科学公共实验平台、分子科学公共实验平台等校级公共科研平台全部面向本科生开放。这是学校送给本科生们的“大礼包”,在学术环的公共实验室里,本科生与博士生、研究员共同开展实验已成常态,这种“零距离”的学术传承加速了人才成长。
邓力指出,做科研最重要的环节即问出重要的科学问题。而这不是读书、读文献就能获得的,大多数时候,只有在具体研究中才能提出问题。在西湖大学,从本科起,就可以通过和老师以及博士生们的交流,更快上手一些实验设备,通过了解学术前沿,对学术研究有更直观的了解。这对于很多学生而言,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过程,因为每天都有意外发现。
在邓力看来,大学是打基础的学习阶段,而数理化是很多学科和技术的基础。大学毕业,如果物理学得好,一定能在将来的半导体、芯片等领域的研究中发挥所长;如果数学学得好,将来从事计算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研究会游刃有余;如果化学基础好,未来进入生物医学、生命健康和功能材料领域就学得快。“西湖大学有许多老师都致力于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这要求他们有深厚的科学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思考不深入,肯定无法做出真正颠覆性的技术。”
大师引领与90后博导
2024年,如果仅以科研成果在《科学》《自然》《细胞》这三本“顶刊”发表数量为标准,西湖大学进入全国前10。年轻的科研人,不仅在教室,更在实验室里。走进西湖大学的实验室,你会发现260余位博导中,“90后”博导已经不算新鲜事。今年,28岁的熊硕彦刚迎来自己的首个教师节,这位可持续催化与聚合物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像他这样的“新手博导天团”里,20人都是“90后”,涵盖量子材料、基因编辑等多个前沿领域。
年轻的团队总能搞出大动静。2019年入职西湖大学的卢培龙,一直专注于新兴的蛋白质设计领域。今年2月,他们首次实现了跨膜荧光激活蛋白的精确从头设计,Nature报道,这个“世界首次”亮了。
时隔8个月,10月16日,卢培龙研究团队,联合西湖实验室/西湖大学李波、黄晶等团队在Cell期刊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熬了6年,他们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电压门控阴离子通道的精确从头设计,让这个人工通道不仅像天然离子通道一样“能开、能关、能筛选”,而且“能调控”;他们还首次在国际上完成了人工设计跨膜蛋白质的体内实验,在小鼠模型上验证了这个人工通道对小鼠神经元活动的调控。如果说,上一次他们创造的“世界首次”,亮了;那么,这一回他们带来的“世界首次”,“活”了!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文燎勇课题组,经过长达4年的深入研究,终于创新出一种铝基跨尺度3D制造技术,他们巧妙利用铝材在加工时的硬化效应,首次实现了纳米、微米至宏观全尺度范围内多种材料的高精度制造。为柔性电子、光学防伪及光电集成等多个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应用潜力。相关成果刊发于《自然·材料》杂志。
为了让科研人能沉下心做科研,学校的评价体系也透着股“反内卷”的劲儿。在西湖大学,博士生毕业不看论文数量,不拼项目速度,而是用国际同行评议、长期成果追踪这种“慢办法”衡量价值。
邓力强调,西湖大学并不是第一所不强调量化的高校。但前提是博士生的导师水平要很高。有时,学生某个课题还没完成,或者没有走到尽头,那么导师会根据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判断,最终认定他们已经满足毕业要求,可以颁发博士学位。“我们不强调论文数量指标,并不意味着没有别的指标,我们只是不想简单地依赖论文量化指标,这既阻碍导师大胆创新的步伐,也影响学生去大胆创新的欲望。”
经过7年运营,西湖大学这种小而精模式的教育实验能否打破清北垄断,改写教育规则,还有待时间来检验。当分数与理念碰撞,面对投入、规模、就业三重拷问,对一所强调“以学生为本、自由探索”的学校来说,西湖大学如何在保障学术自由与有效治理之间找平衡,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科研与空间的深度共生
西湖大学的建筑设计早已超越了“盖房子”的范畴,成为科研理念的物质载体。由德国海茵建筑设计事务所和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联合体设计团队共同打造的云谷校区以“同心圆”为核心设计理念,构建出“学术岛—水环—生活环”的空间格局,这种全球罕见的规划尺度,正是为科研需求量身定制的创新实践。
“学术环”作为校园的核心,承担着连接学科、促进交流的关键功能。学术环的“小心机”藏在每一米连廊里。这个半环形建筑将生命科学、理学、工学等学院有机串联,打破了传统高校院系建筑分散的壁垒,没有独立的院系楼,实验室和办公室沿着环形依次排布。连廊里特意留了不少沙发和白板,谁有了灵感随手就能写下来,路过的人凑上去搭句话,可能就碰撞出一个新项目。
德国HENN海茵建筑总设计师、西湖大学云谷校区的总建筑师马丁·海茵(Martin Henn)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特别强调:“常规大学的院系建筑彼此独立,而学术环的核心价值在于让不同学科的人能够随时交流。”环形长廊不仅是通行空间,更设置了多处共享平台与讨论区,成为跨学科碰撞的催化剂。这种设计与学校学科交叉融合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让学术交流从刻意组织变为自然发生。
学术环周围环绕着一条宁静的水道,上面的12座桥就像车轮上辐条一样,将学术环与葱郁的生活环紧密相连,同时平衡两种不同的情绪,学术环内一种是学习与工作的情绪,生活环内则错落分布着供师生居住的宿舍楼,让大家可以运动、放松和休闲娱乐。
西湖大学α、β、γ、δ四个本科生书院造型各异,每人一间卧室,4至5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套间内,并共享书院底楼的公共空间。马丁·海茵说,当大家可以轻易地通过互联网获取一切知识的时候,我们在西湖大学创造了很多这种随处可见的公众空间,让不同学科的人想不见面都难。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场域,促使大家提出问题,彼此思考,这是当今大学最为重要的价值。“正是这种跨学科交流,才能带来真正的创新。”
从理念到实践,从人才到成果,从建筑到科研,西湖大学正以独特的发展路径诠释着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内涵。只要给足空间和尊重,创新自然会生根发芽。就像水环里的涟漪,从学术岛慢慢散开,把不一样的故事,传到了更远的地方。
西湖大学是一所“高起点、小而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下设理学、工学、生命科学、医学4个学院。学校全面实施非量化科技评价标准,破除“五唯”(分数、升学、文凭、论文、“帽子”),以国际同行评价和研究成果的不可替代性为核心标准,而非以论文数量、影响因子、引用率及人员头衔、奖项、专利等为主要评价依据;坚持全职引进学术人才并实行年薪制,不设科研绩效奖励,鼓励依靠内生动力攻关长远性课题。
2018年建校时,施一公联合发起人通过社会募资筹集200亿元,用于校区建设(如云谷校区)及前期科研支出。资金来源包括企业家、科学家及普通民众捐赠。
截至2024年,学校总投入增至约460亿元,主要持续投入高端实验室设备购置与维护;国际化合作项目以及学生专项补贴。作为民办研究型大学,学校无财政拨款支持,需持续吸引社会捐赠维持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