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古中国2》 翟德芳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8月
作者更侧重于地下的“考”,在探访中穿插遗迹前世今生、历史背景,讲述考古学者的发掘研究与坚守传承。
撰稿|俞耕耘
访古寻迹一向是历史书写的重要一环,其与文献研究、史实考辨相互补益。司马迁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一方面整理史籍,同时走访古战场、古遗迹,坚持实地考察问询,获得一手材料。翟德芳的《寻迹古中国2》践行了这种传统,在文化地理层面与历史对话,从古城遗址、墓葬群、石窟壁画中叙述古代中国的生活场景与文明绘卷。全书行走于陕西、山西、河南地区,让人想起穆天子几次巡游的范围。而作者更侧重于地下的“考”,在探访中穿插遗迹前世今生、历史背景,讲述考古学者的发掘研究与坚守传承。
如响堂山石窟的造像风格实质是北朝精神气象的缩影,是石窟艺术承上启下的过渡标志:既反映出北齐浑圆厚实的造型,又开启了隋唐圆润丰肥的审美。从邯郸赵王城到晋东南的长平古战场,又可串联起赵国的兴衰史。长平尸骨坑的发掘弥补了白起坑杀的史料不足,既印证了秦军处理战俘的史实,也能对史书记载进行修正。尸骨遭到砍截、射杀,是赵军被杀后掩埋的证据,白起活埋赵卒的说法也就不能完全成立。
出土文物往往能突破历史认知与常识,其证据链条可以推导诸多新结论。如庙底沟遗址建构了以其文化特质为趋向认同的时代。彩陶的花瓣纹或许是中华之“华”的由来。彩陶文化通过纹饰题材的辐射性影响,形成了深层的跨流域象征性认同,这是中国早期文化圈生成的重要因素。西安半坡遗址和庙底沟遗址,代表了仰韶文化相互接续的两种类型。河南、陕西之行,也意在探寻累积的文明演进。
二里头遗址已有都邑性质,网格分布对应家族分区,宫殿城墙夯土暗示进入王朝国家阶段。二里头的不同分期,呈现出夏遗存到商文化的转型过程。洛阳与西安则是周汉隋唐古都营建的两大典范。虽然王朝不同,都城位置也不尽重合,但其沿袭依托与规划思路却一脉相承。如二者的里坊制布局对东亚各国古代城市规划都产生了明显影响。与古都相配套的是盛唐时的皇家工程,龙门石窟之于洛阳,与大、小雁塔之于长安,皆代表了时代气象巅峰。“大雁塔是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标志之一”,更是域外建筑艺术本土化的杰作。
作为一位考古学科班出身的出版人,翟德芳将专业深度、通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紧密结合。“这部书不是学术性的著作,也不是文学性的散文”。它兼顾考古知识的严谨,配合凝练的史实讲述,实证化的判断推论,呈现出历史的沉思感喟。在我看来,作者审视了局部地理坐标、生命个体与器物分析,在宏观历史叙述中,古中国王朝更迭、民族融合、手工生产、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得以言说,读者亦得以在书中神游,获得与古中国同频的历史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