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徒步,户外事故“重灾区”
第53版:社会 2025-11-17

徒步,户外事故“重灾区”

刘朝晖

舒畅在希夏邦马徒步临近海拔6030垭口留下的足迹。供图/舒畅

右图: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上班族的休闲已不满足于城市漫步,而是背起行囊,走向山野。

上图:2025年国庆,舒畅和驴友在希夏邦马冰湖徒步的留影。 供图/舒畅

我们总向往“诗和远方”,但这一个个数字无不触目惊心:户外,真的可以“说走就走”吗?

记者|刘朝晖

22岁男子王某某在南太行山老龙口瀑布附近的悬崖边徒步时,不幸坠崖身亡;四川阿坝州小金县四姑娘山,一位年轻男性徒步爱好者在反穿“长穿毕”时失联,找到时已无生命体征;来自湖南长沙的18岁少年违规穿越鳌太线失踪,搜救人员虽然已经找到他的背包和物品,但始终没有发现少年的身影;一名32岁男子徒步深圳“望郎归”,不慎进入未开发区域,在失联六天后被找到,但因抢救无效离世……

上述仅仅是今年10月见诸媒体报道的户外徒步安全事故。将时间线拉长些,可以发现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频繁发生游客在山区徒步导致的遇险和伤亡事故,这让正在持续升温的“徒步热”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安全阴影。

这项被都市人视为“逃离内卷、亲近自然、解压良方”的户外活动,正面临自由探索与安全保障的严峻失衡——当“说走就走”的浪漫撞上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当缺乏专业认知的热情遭遇不可预测的风险,如何守护徒步者的生命安全,成为亟待破解的社会考题。

徒步热里的血色警示

户外徒步,并非这两年才兴起,在十多年前,徒步还是相对小众的运动,参与者大多进行重装徒步和长线徒步,对专业性要求较高。近两年,徒步正在持续升温,从单日不过夜的轻徒步,到重装徒步和长线徒步的人群都有爆发性增长。

徒步,正从一项专业运动,逐渐“破圈”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旅行方式。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上班族的休闲已不满足于城市漫步,而是背起行囊,走向山野,将“周末去城郊爬山,长假挑战高海拔线路”作为选择。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户外徒步"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超253%。

据中国登山协会2025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中国户外徒步产业报告》显示,全国徒步爱好者数量已突破3500万,较2019年增长近200%;其中有过高海拔(3000米以上)徒步经历的爱好者约800万人,较2020年增长120%。

在社交媒体上,#徒步天花板线路##高海拔露营攻略##零经验徒步挑战#等话题累计阅读量超50亿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网红博主发布的“3天2夜征服梅里北坡”“新手也能走的贡嘎环线”视频,动辄收获数十万点赞。

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徒步爱好者总量已突破3000万人,较2020年的1100万人增长近2倍,其中20至35岁的Z世代占比达62%,女性参与者比例从2018年的38%提升至2025年的57%。“这不是简单的数量增长,而是参与群体的结构性变化。”中国登山协会户外运动部主任周锦琳解释,过去徒步者多是具备一定户外经验的“硬核玩家”,如今越来越多新手抱着“打卡拍照”“周末放松”的心态加入,“他们对徒步的认知停留在‘走路’,却忽视了背后的风险”。

中国探险协会《2024年度中国户外探险事故报告》显示,不完全统计,徒步项目已成为户外事故的“重灾区”。全年335起户外事故中,死亡84人,失踪11人。徒步事故达244起,占比高达72.8%,涉及822人,占总事故人数的73%。登山则是死亡率最高的项目,24起事故中,约17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0%。低海拔登山和徒步,由于参与门槛低,反而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导致事故数量高居不下。

我们总向往“诗和远方”,但这一个个数字无不触目惊心:户外,真的可以“说走就走”吗?

风险如何步步逼近

为何近期登山、徒步事故多发?在上海穿越者户外俱乐部资深会员云飞看来,大多数事故的背后,“无知者无畏心态”当属最大隐患。“户外运动热度飙升,社交媒体‘打卡’风又盛行,让更多人愿意走进自然,这是好的趋势。但参与者多,尤其是新手多了,事故数量也会相应上升。”他说,“发生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对自然的这种敬畏。”

很多徒步的“新手”“小白”,对遇到风险的预估能力不足,觉得可能跟景区一样,就像爬个公园里的山,没有什么问题。有人自诩经验丰富,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大自然瞬息万变的风险;有人心存侥幸,“笃定”那些小概率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执意“不走寻常路”,擅闯禁区;还有人不做任何准备就出发,对路线地形、气候、环境等因素一无所知,以为“一部手机就能走天下”……

“天气的因素,对登山活动和户外徒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云飞说,户外环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山地徒步,尤其是高海拔徒步,天气说变就变。海拔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气压降低10%,在5000米以上区域,即使是夏季,也可能在几小时内遭遇暴风雪。

装备缺失是最常见的隐患,也是许多“小白”徒步者的“致命伤”。不少救援案例中,遇险者穿着普通运动鞋、休闲服。“有人甚至带着雨伞登山,遇到大风直接被吹翻;还有人穿牛仔裤走雪地,裤子被雪浸湿后结冰,差点导致腿部冻伤。”云飞告诉记者。

但很多徒步者陷入了“装备误区”。电商平台上,户外装备品类销量火热,“高海拔徒步套装”搜索量同比增长230%。“以前买专业冰镐要找代购,现在打开手机就能下单,还送教学视频。”云飞笑着说,这种便利性让许多年轻人误以为“有装备就能走高原”。“除了天气,风险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失温、脱水、高原反应、冰裂缝、落石……这些风险不是‘可能发生’,而是‘随时可能发生’。”

云飞提到,“新手”“小白”们对这种户外的技术知识,实际都是盲区。“简单的打包方法,登山绳索的使用,遇到如果失温怎么处理,遇到大风怎么处理,贴身衣服沾水湿了怎么处理?很多人不会用GPS导航,不会看等高线地图,遇到岔路就凭感觉走;不会扎帐篷,遇到大风帐篷就被吹垮;不会处理高原反应,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时,还以为是‘正常反应’,硬扛着往前走。”

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领队,面对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也只是能在一定程度内降低危害与风险,而徒步者本身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应急常识与能力的。云飞无奈道:“但现在越来越多爱好者认为只要体能不错或擅长登山,就能走有一定强度的路线,实际上在应急方面的知识与准备很肤浅,或者几乎空白。这种户外知识的缺失,很多细节方面的积累,导致了大的问题的出现。”

同是穿越者户外俱乐部资深会员的舒畅介绍,他们出去徒步爬山,关注点一个是距离,还有一个就是地貌中的“危险点”,“河流、雪地和冰川,还有一种就是非常陡峭的山崖、乱石坡等,我们都称之为危险点,这种地方特别容易发生意外”。

“比如说,山上雪水化下来形成的河流,水温很低。有些人户外经验不足,过河时就有可能会摔跤。我们都要求重装包的腰带胸带都是不能扣的。一摔跤的话,首先要把包扔掉,自己站起来再去拉包。背在身上几十斤的包压着你,水一打湿,你起都起不来,再加上水流一急的话,危险性就很大了。”

云飞还提醒,即便已经玩了很长时间户外,参加了多次难度并不高的徒步活动,也不要贸然去“挑战自己”。近来多起事故均系独自一人行动,就连资深徒步爱好者也可能因疏忽栽跟头。“有家俱乐部的‘老驴’,走了5年低海拔线路,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去年独自挑战贡嘎西线,结果在海拔4600米处晚上遇到大风帐篷被吹翻,最后只能蜷缩在岩石缝里,靠吃巧克力维持体温,第二天被路过的牧民发现时,已经出现轻度失温。”云飞惋惜地说,“大自然面前,经验有时不堪一击,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大错。”

在规范中守护热爱

户外探险不是冒险,更不能仅凭一腔热血。面对潜在的风险,充分的行前准备与正确的风险认知是安全徒步的基石。安全,是云飞带队出行徒步时要考虑的最重要的方面。

作为曾参加过中国登山协会培训并拿到证书的户外指导员,云飞总结了徒步需要注意的几个重要方面。首先是综合评估自身体能和经验,选择合适的活动。在经验不足时,建议选择10公里以内、爬升不超过500米的路线,并优先选择路况良好、有明确路径和设施完善的公园或景区。有时候,理性的放弃比盲目的坚持更为可贵。

其次,是要学会使用专业的户外App提前研究路线信息,线路攻略要多看几版,包括官方推荐路线、驴友实测路线和救援案例,还要了解当地的天气、地形和民俗。

若穿越高海拔徒步路线,装备方面,冲锋衣、登山鞋、高山睡袋、冰镐、雪套、卫星电话这些“必需品”绝不能少,药品要备齐。他特别提到2012年带队去珠峰东坡的教训:“那次有个队员突然痔疮发作,我们才意识到要带痔疮药,现在不管谁带队,急救包里都有各种针对性药品。”

云飞还提到:“高海拔徒步的急救技能,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必备技能’,比如如何判断失温程度、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如何处理外伤,这些都需要提前学习。”他提醒,穿越高海拔徒步路线需要提前充分适应海拔,切勿急速上升;要能够识别高原反应,一旦出现严重头痛、呕吐、步态不稳等症状,立即下撤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特别需要留意的是,近来多起事故均系独自一人行动,云飞还是建议大家要结伴而行。

他自己多次带队外出徒步,都是二三十个人的大队伍,分成五六个人一组的小组,大家都携带对讲机,前后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相对来说,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危险的发生。”

当下热门的线路中,相当一部分是由爱好者们自行探索而成的"野路",以其原始自然的风景和更具挑战性的户外体验吸引了众多追随者。面对不断升温的“户外热”与事故频发的矛盾,有关部门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一方面,严格划定红线,例如四姑娘山、“鳌太线”等区域,均对违规穿越者,会处以“终身禁入”甚至行政处罚。另一方面,增加警示和提醒,比如“望郎归”区域,已多次提醒市民不要贸然进入未开发区域。

同时,相关主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线路规范化建设。今年9月12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14条“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包含四川德阳市三星堆探秘户外运动路线、辽宁大连市南部山海户外运动路线等。紧随其后,知名徒步目的地“南太行”于9月27日发布了7条精心规划的徒步线路。

还有专家建议,应建立全国统一的户外救援平台,整合官方救援力量、民间救援组织、景区和牧民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借鉴国外经验,推行救援保险强制化,避免出现救援费用无人承担的情况。

“徒步的魅力在于探索自然,而不是挑战危险。”云飞在结束采访时说,“只有心怀敬畏、做好准备,才能真正享受徒步的快乐,守护这份对户外的热爱。”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