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古人的寒冬生存智慧
第34版:何以中华/本周博物 2025-11-17

古人的寒冬生存智慧

姚佳琳

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故宫火地示意图。

西汉铜分格鼎

回望这千百年来老祖宗们与严寒对抗的历程,无论是百姓还是权贵,每一份暖意都凝结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和挑战困难的勇气;直至今日仍遗惠后世,让我们在一代又一代的探索尝试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任面前再低气温,仍可取暖度过最冷一天。

撰稿|姚佳琳

在大东北,最难熬的就是集中供暖开始前几周的日子。气温骤降,寒风呼啸,每次不得不踏出家门时,都感觉自己是《流浪地球》里悲壮的男主角。那么在没有现代科技加持的漫长岁月里,我们的老祖宗们又是如何与凛冽寒冬共处,能以血肉之躯抵抗大自然种种考验的呢?

衣与食:市井巷陌里的丝丝暖意

要说从古至今,最朴实的对生存条件的追求,无非吃穿二字。

穿衣是抵御寒冷的第一道防线。富贵人家可以穿貂袭裘,百姓则有自己的平替。价格相对低廉的麻絮和芦花是常见的冬衣填充材料。古人还用厚而坚韧的楮皮纸制作衣袍被褥,这种纸质地紧密,防风效果甚佳,可以理解为古代版的帆布。在唐宋时期,僧侣和贫士穿着纸衣颇为普遍,朝廷甚至还用纸衣赈济灾民。陆游就有诗云“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陆大诗人再坚持一甲子,到宋末元初,棉花就快要传入普及了呀。

“民以食为天”,更何况是冬天呢?吃这件事本身就是对热量的摄取,而吃一些特定的暖食,更是冬日从内而外的享受。热气腾腾的火锅,其雏形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鼎”,到宋代已成为市井间的流行美食。在北宋汴京,冬夜里沿街叫卖热食的摊贩络绎不绝。一杯烧酒下肚,不仅能驱寒,更能暖人心脾。白居易那句经典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背后正是这实实在在的物理温暖。

住和行:达官显贵的奢华生活

无论哪朝哪代,权贵们的日子总是会过得更加精致,连我们现代人,恐怕都难以想象。就比方说秦汉时期的“椒房殿”吧。古人发现花椒不仅是一种香料,其果实还具有温中散寒的药用功效,且气味芬芳。于是,工匠们将花椒捣碎,与花草汁液混合,制成一种特殊的涂料,涂抹在宫殿的墙壁上。这样制成的墙壁不仅温暖、芳香,还带有驱虫防蛀的效果,堪称集实用性与奢华感于一体的皇家特供暖墙。《三辅黄图》中便有“椒房殿,在未央宫,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芬芳也”的记载,“椒房之宠”也正是由此而来。这或许是古时候最奢华的保温材料了。

比椒房殿更具普遍性和技术含量的,是古老的火地采暖系统。在北方的一些宫殿和富户宅院中,工匠们会在地下砌筑纵横交错的烟道,连接室内的炉灶。当炉灶生火做饭时,产生的热烟并不会直接排走,而是流入这些地下烟道,缓缓地将整个地面甚至墙壁烘烤得温暖如春,热量均匀散布全屋,最后烟气从远处看似装饰的烟囱中排出。这种系统避免了直接烧炭带来的烟尘和干燥问题,故宫的许多宫殿地下,就盘踞着这样一套复杂而高效的“毛细血管”,默默守护着皇家的冬日暖意。

正如现代人出门不可或缺的充电宝一样,古人冬日出门,也会携带形形色色的便携式取暖器。手炉,便是其中最精巧雅致的代表。它通常由铜制等金属打造,精巧玲珑,可置于袖中或揣在怀里。手炉的核心在于其炉盖,上面镂刻着千变万化的花纹,这不仅是装饰,更是确保通风和安全的进气孔。炉内盛放炭火,缓慢持久地燃烧。而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当属熏炉,汉代皇家的“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精美绝伦。作为汉武帝对阳信长公主的赏赐,这件熏炉通体鎏金鋈银,精雕细镂,欣赏价值与实用价值兼具。这些取暖方式体现了上层社会对温暖的追求,已经从单纯的生理需求,上升到了精神享受的层面。

回望这千百年来老祖宗们与严寒对抗的历程,无论是百姓还是权贵,每一份暖意都凝结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和挑战困难的勇气;直至今日仍遗惠后世,让我们在一代又一代的探索尝试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任面前再低气温,仍可取暖度过最冷一天。

本周博物

西汉铜分格鼎

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青铜饪食器,南京博物院馆藏,出土于江苏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内部以四块隔板与一件圆筒,将鼎内分为五块独立区域,可同时煮不同食材。被誉为“鸳鸯火锅”的鼻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