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沪谚熟语印 王伯伯写春联 牵记一只油墩子 “面皮”“面汤”易误读 借东借西 新年新希望,平安就是福
第18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2020-03-01

“面皮”“面汤”易误读

文/叶世荪

上世纪五十年代汉字简化以前,“面”字的两种基本含义是分别用两个字表示的:和面粉、面食有关的,写作“麺”;和脸面、表面有关的,才写作“面”。之后,普通话适应这种变化,多用“脸”表示后一种含义;因而矛盾并不突出。而上海话则并未同步跟进,还是“面孔(脸)”“面布(洗脸布)”“面盆(脸盆)”“揩面(洗脸)”“面汤台(洗脸桌)”“面架子(脸盘儿)”盛行。其中最容易混淆的,一是“面皮”;二是“面汤”。

上海人说的“面皮”,和包饺子、做粉条完全没有关系,指的是人的脸皮、面子。说人“老面皮”,是斥责对方脸皮厚、不知羞耻。当然,这种表达历史上是有出典的。据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唐代郎中张元一曾当着武则天的面,嘲讽河内王在契丹进犯时狼狈逃跑的景象:“里头极草草,略鬓不菶菶;未见桃花面皮,漫作杏子眼孔。”明代《二刻拍案惊奇》:“凭着我一半面皮,挨当他几十挑米,敢是有的。”也是明代的小说《石点头》写紫英不得已见父亲:“我念生身养育之恩,只得老着面皮去见他。”

“面汤”一词也容易引起误解。先看以下的例句:《初刻拍案惊奇》:“董天然两个早起来,打点面汤、早饭齐整等着。”《开卷一笑》:“金鸡喔喔叫,慌忙扒起身,面汤与茶点,色色俱调停。”《19世纪晚期的上海话》:“教店家搬面汤水来,烧茶弄夜饭。”这不明明白白都是说汤面或盛有面条的汤么?错!它们指的全部是洗脸水。清代戏曲集《缀白裘》里有段词说得比较清楚:“银筝个个丫头,面汤水、脚汤水,是介掇出掇进。”“面”指脸,“面汤(水)”是相对“脚汤水”而言的。

此外,一些含有“面”的上海话熟语,保不定也会在不十分熟悉沪语的人中间产生歧义。“面长面短”不是可伸缩的拉面,而是指人的长相;“面白面尞俏”不是细轧的精白面粉,而是形容脸色苍白憔悴;“面生勿熟”不是面食没蒸熟,而是表示似曾相识;“翻转面皮”不是形容印度飞饼,而是说翻脸换表情包。可见,“面”“麺”相通后,给理解上海话的书面语增加了难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