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用水墨记录城市发展新篇章
第15版:封面报道 2023-01-02
汪家芳访谈

用水墨记录城市发展新篇章

王悦阳

《上海Go High》组画之“晨曦中的外滩”。

汪家芳在上海大厦写生。

《上海Go High》组画之“浦东临港新城”。

《上海Go High》组画之“浦东南汇樱花盛开时节”。

《上海Go High》组画之“武康大楼”。

按照汪家芳的设想,若干年后,当城市发展进入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或许会有人通过回望此次“城·长”展,经由这些饱蘸艺术家人文精神和时代激情的作品走入历史的纵深,端详这个沸腾的时代。“真心希望到那个时候,这些作品依然能给人带来感动,直至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记者|王悦阳

在名家辈出,异彩纷呈的上海画坛,山水画大家汪家芳每次的“亮相”,总是令人意外,甚至惊喜连连。或是顶天立地的巨幅山水,或是表现城市建筑的大幅佳作,一会儿又拿出了一百张面貌各异、手法不同、叫人目不暇接的组画……熟悉汪家芳的人都知道,作为当代优秀的山水画家,他的笔尖沉淀了几十年来的自我修行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体验。笔歌墨舞,初心不忘,在数十年的丹青岁月里,他的绘画作品拥有鲜活、独特的个人风貌和时代特色;每一笔皴擦点染,都用自己个性十足的水墨语言,传达着文化自信,笔墨传承与个人独具面貌的艺术特点。他擅长山水画,往往以笔墨描摹时代神韵,作品中对于中国文人内在传统的延续展示出强烈的文化自信、民族情怀和历史担当,蕴涵着深厚的中国文化精神和创作主体的心性意识。

这一回,步入位于松江云堡未来市的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的汪家芳,又一次给观众带来惊喜,严格来说,是双重惊喜。

带来双重惊喜

惊喜之一,是擅长巨幅创作的他,此次的参展作品竟然是一组41幅系列组画,每幅作品仅二尺大小,可排列组合在一起,竟也占据了美术馆整面墙。仔细看来,这组名为《上海Go High》的系列作品,围绕上海“十四五”规划创作,用独具面貌的汪氏笔墨技法,既描绘了中共一大会址、武康大楼、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等往昔的璀璨,也描绘了洋山深水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国家会展中心等今日的辉煌……从丰富的艺术角度告诉人们,上海在长高,这座城市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和她一起成长。

无疑,汪家芳的这组作品是近百年城市历史的缩影与艺术化的表现,每一幅作品既独立成幅,组合起来又具有历史的厚度与深度,时代的脉络与历程,展现了一位中国画艺术家用画笔记录时代,表现生活的责任与使命,作为整组画展的开篇之作,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与丰富鲜活的时代风貌,令人惊喜。正如艺术评论家毛时安所说的那样:上海这座“伟大的人民之城”正站在“十四五”规划的崭新历史起点上,以其可以预期的美好未来给予画家汪家芳思如泉涌的创作灵感,画家从山水意境到城市景观的开拓探索,是一部色彩瑰丽壮观的未来交响曲,展现了不断在生长变化中的新时代“上海样本”丰富多彩的新气象。

另一重惊喜,则是汪家芳在本次展览上,还有一个特殊的,也是首次亮相的身份——策展人。对此新身份,汪家芳笑着表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拉开了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序幕。在都市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画家开始把目光投向这里,都市题材因此倍受当代艺术家的关注,甚至进入国画画家群体的视野。其中不少成功之作能以艺术的自律和自信,殷勤周至地表达对城市进程的独特认知,允为这个精彩纷呈的大时代最真实的记录。因此,都市题材就这样成了中国艺术新的表现领域。发展至今数十年,已到了可以略作总结的时候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举办“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来得正是时候。据汪家芳介绍,本次展览策划工作始于2021年,近一年的筹备过程中,大家从策展思路到作品架构,作过无数次的讨论,最后决定分“上海样本”和“千城竞发”两个篇章,再辅之以其本人创作的“十四五 新起点”特集,以期呈现给人不同的观展体验。“新的百年,新的征程,文化自然也必须有新的起点。作为美术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做好文化传承的工作。此次展览意在通过艺术展示人和城市的同步成长,展示城市的内在气质与精神样貌,它的基调既昂扬奋发,但又是轻松愉悦,甚至可以说是生活化的。我们之所以不用图解式的方式来表达,是希望能俯下身来,认真地倾听生活,真诚地与观众对话,直至让每一个观展的人能真正借由画作走进我们笔下的城市,从中看到父辈的生活与当下自己的连接,从而不仅能够领略城市发展的速度,更能对城市文化的提升有一份与荣有焉的共情。”

为了更好凸显“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此次展览对作品类型不作任何设限,从国画到油版雕,从新媒体到综合材料,百花齐放。参展艺术家以高校师生为主,也兼采各家。总之,能站在各自的角度,用所擅长的表现形式,展示自己对城市的理解。当这种各各不同的理解集合在一起,作品所描绘的城市的变化,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轨迹,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每一个人的面前。按照汪家芳的设想,若干年后,当城市发展进入到另一个新的阶段,或许会有人通过回望此次“城·长”展,经由这些饱蘸艺术家人文精神和时代激情的作品走入历史的纵深,端详这个沸腾的时代。“真心希望到那个时候,这些作品依然能给人带来感动,直至成为这座城市历史的一部分。”

为城市留下绘画影像

“时代的发展波澜起伏,城市在这样大开大合的淘洗中成长,像极了我自己。我为城市留下笔墨之影,也是给自己的成长留一份记录,这是我创作这组作品并参与展览的初衷。”这位从小生长在上海的山水画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得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这座伟大城市的温度、气度与襟怀。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这座城市自有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贸易、交通、历史等脉络,是一座具有前瞻性的城市。其文化积淀非常丰厚,是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的融合,反映在建筑上尤其鲜明。所以上海会让人产生穿越时空的感觉,因为各个年代的建筑会向你述说人们是怎样前赴后继的:一代代人努力拼搏,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上海从一座低矮的城市慢慢长高。”汪家芳时常思考,自己在上海这座城市中是怎样一个角色?能为这座城市做什么?当他阅读上海“十四五”规划的时候,内心充满自豪。“国家赋予上海使命,城市赋予我们使命,作为美术工作者,我能想到的就是为这座城市留下绘画影像。”于是,自己就以上海“十四五”规划为原点,创作了《上海Go High》组画,包括了一江一河、陆家嘴等上海符号,也包含了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人文等题材,借助“十四五”规划的宏观视野,用国画水墨,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他用中国传统水墨绘出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成果和未来空间,把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倾注笔端,画出了上海的包容广博、气韵万千,画出了上海的时空变幻和历史留痕。

在这组耐人品味的作品中,有一幅名为《上海长高了》的画,颇能体现汪家芳对这座城市的感情与认知。上海在长高,“高度”不仅仅体现在建筑本身的物理高度上。古人见山,心中悟出一股浩然之气,“高山”意象常用来比喻精神和道德上的崇高,如高山景行、高山仰止,都用来形容德行致远之人。汪家芳关注城市的风景与高度,他发现“高”不意味着拒人千里,比如说40米高的江宁路桥消防总队救火会大楼,登顶可以俯瞰苏州河两岸,瞭望静安、长宁、普陀、宝山、嘉定等区。“远远看过去它就像一座灯塔,当时那里就是上海的高度。”汪家芳说,“后来高楼林立,比救火会大楼更高、比国际饭店更高,上海在长高、在发展。”无论这些“高”的建筑如何发展,其本质都是为民而建、服务于民。

城市建筑不仅仅长高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更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这些变化是生活中已经能够感受得到的,包括城市可以漫步,包括人们的衣、食、行、住,包括把浦江的两岸还给人民、苏州河两岸全部贯通等等。我的家就住在苏州河边上,苏州河见证了上海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苏州河边纺织厂彻夜轰鸣的景象,但当我漫步苏州河沿线,尤其在虹口、闸北、普陀,可以想象出当时上海作为工业化城市的样貌。曾经的苏州河像母亲河一样,承担了工业运输的职责,如今河边很多工业遗址变成了文创园区,沿线景观也变得秀美,比如苏河十八湾,从高空看就像一条彩龙一样,非常美丽。”汪家芳感叹如今的城市之美,街区是可以漫步的,治理是有温度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城市的发展、建设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2019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杨浦滨江,讲人民城市理念,我还特意去到那里,看两种文化遥相呼应,一边是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崛起,一边是外滩万国建筑,而现在滨江两岸风景秀丽,真正把最美的风景留给了人民,这也是一种城市的精神、城市的高度。”汪家芳坦言,在创作《上海Go High》组画的时候,完全从内心出发,想把上海城市生长的时空转换通过建筑语言展示出来,体现传统和当代的碰撞,成为一种语言和对话。

除了雄伟、摩登、大气的现代化建筑,汪家芳的笔下也有森林公园的樱花,石库门弄堂的树荫,里弄中充满人情味与烟火气的邻里……毋庸置疑,汪家芳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根底和传统文化修养,同时又接受着“八面来风”的当代文化清新气息的陶冶和启迪,使他的作品呈现出贯通古今的特点,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理想追求。如此,汪家芳的山水画在整体是登山临水、胸襟开阔的气韵表现;在局部则是貌似散淡,却焕发出柔中见刚的风骨与境界深邃、阔大的浓缩,意象、笔墨之间,少有刻意的雕琢,却又在笔精墨妙中显现出烟雨江山如梦似幻的新情,以及物有天然的韵致。

海纳百川的上海精神和每一位上海人的包容力,让汪家芳心中的艺术追求也如同“上海高度”一般不断增长。作为当今画坛毋庸置疑的实力派大家,他在近年来不断绘制关于上海的巨幅作品。在最初绘就巨幅画作《上海》之后,汪家芳对城市题材的创作冲动一发不可收,又提笔画下表现浦东改革开放30周年的巨幅作品《浦江两岸》,画宽9米,高4.5米,视觉冲击力非常震撼。类似这样的巨幅城市题材作品,这五年里他已完成了十余幅,数量、质量惊人。

一般来说,创作巨幅城市风景画,中国画的线条很难撑起现代建筑的体积感。而汪家芳每每创作,总要在大量写生的基础上,屏息凝神,面对素壁构思数日之久,方才成竹于胸,落笔成形,值得一提的是,他画建筑,每一根线条都从不用尺或工具,永远坚持气在笔端,力拔千钧,既肯定又缓慢,往往能画出不一样的艺术效果,既有传统中国画气韵生动之味,又在前辈大家傅抱石、陆俨少等人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做到了有质有韵,有形有意。对此,汪家芳认为:“中国画画好现代建筑,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你本身功底要好,第二是你需要充分地理解建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第三就是你必须要热爱你所描绘的主题。”汪家芳希望以自己的画笔记录上海的时代精神,将它的现实性、传承性和前瞻性一一囊括到画卷之中,所讲述的时代精神,并非凝注于当下的风云流转,而是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历史镌刻下的文化脉络。“所谓的时代精神,一定是站在这个时代的开端,而不是站在这个时代的终结。”汪家芳以“精气神”三字诠释上海的时代精神:“精,是精神,上海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上海人和新上海人奋发图强;气,是指胸中要有‘我就是主人翁’的一种气魄,上海是一座开放的城市,这块热土给每个人机会,所以说永远都不要气馁,要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你重重的一笔;神,就是要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到每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