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苏打
年纪是性别之外最常见的标签,拒绝标签化的最好手段,大概就是勇敢展露自己的个性。
年头岁尾,《塔尔萨之王》是一个惊喜。开剧时没抱多大希望,就是瞅两眼的心理:嚯,史泰龙演电视剧了,有空瞧瞧吧。结果盲盒开出宝,有一种赚到的快乐。老演员倒向剧集,近来颇有成功的例子,比如《大楼里只有谋杀》之于史蒂夫·马丁,《柯明斯基理论》之于迈克尔·道格拉斯。不过在这些剧集里,年龄感都是作为角色的附属而非主要属性呈现。《塔尔萨之王》不同,开宗明义地就把岁数这件事推到了戏剧冲突中心,并且围绕着这个中心开出了一朵好花。
首先是直截了当的官方吐槽。史泰龙的脸一本正经:“你不如问问肯尼迪遇刺的时候我多大。”“所以你多大?”“我上高中。”眼瞅着对方陷入一阵紧张沉默的心算,他坦然接下去:“我今年75。”成功把女主瞬间吓退:“我以为你最多55!”年纪这件事是现代人心里的一道大坎儿。年近三十的时候,每个人都自嘲还没有二够;时钟滴答转到四十,大家开始有默契地闭嘴,转而纷纷暗地里搜索各种医美。不哭着抱时光的大腿似乎就不配为人似的,对衰老的恐慌反应在对暮年脱口而出的歧视。因为刻板印象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必然越走越窄,75岁应该已经暗示着各种负面词汇,例如落后、脆弱、依赖,以及死亡。
赵丽蓉老师的名作《英雄母亲的一天》里,有段台词我很喜欢:“你以为我们老年人吃点儿好的,穿点儿好的,再找个老伴儿,生活就幸福了?不对。我们还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是一种平凡而踏实的自我实现需要。年纪是性别之外最常见的标签,拒绝标签化的最好手段,大概就是勇敢展露自己的个性。史泰龙的个性自然是靠肌肉——不新鲜,但是非常安稳。我们知道他要出手,我们知道他会成功。他会让人想起我们喜爱歌颂的本土英雄,比如廉颇,比如黄忠。“目下便与他分上个强弱,我叫他如若是在我的马前走上了三个回合啊,就把我的本字更!”脱略年纪,勇武慷慨,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心激动。“不许人间见白头”?——史泰龙告诉你,在英雄的眼睛里,并没有这么多矫情。
在剧情中,除了年纪问题,史泰龙主要还得面对在这个年纪重起炉灶的挑战。他是为大佬背锅25年刚刚刑满释放的元老人物,像一切的黑手党元老一样,实权派对他尊而不亲,表面上客客气气,实则把他从权力核心纽约一脚踢到了俄克拉荷马。从《老友记》当中钱德勒的出差目的地开始,“塔尔萨”这个地名对于纽约人就是个常年老梗,就像英剧里的伦敦人经常提到的斯旺西,即使不意味着“不毛之地”,也八九不离十。在这约等于流放的艰苦条件之下,史泰龙全凭一己之力,实现漂亮流畅的反杀。这是喜剧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主人公在光环笼罩之下,可以毫无障碍,行云流水地大杀四方。他招兵买马,他简单粗暴,他痛快淋漓。他仍然是那个自强不息、屹立不倒的经典,洛奇至老还是洛奇。
相比之下,剧集的感情线要弱一些。感情冷漠的至亲,似乎是英雄必然的阿克琉斯之踵,剧情的处理到目前来看有些黏滞和平庸,也许是为了中和喜剧过于戏剧化的倾泻。戏份较多的女主个性不足,只剩下乐天派小司机,似乎可以作为主人公周仓式的情感密码。剧集目前已经播出一半,英雄还没有遭遇真正意义上的困难与威胁。虽然我们知道他一定会打怪成功,但是谜面究竟如何给出,还是挺值得搓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