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1915的建筑前身系英商洋行大班住宅,至今,室内还留存着当时的彩色玻璃、壁炉、门窗和楼梯;一楼作咖啡馆之用,二楼是办公区域,闲人莫入。
设计师品牌饰品买手店XTASTE JEWELRY。
绍兴路上的独立书店泡芙云。
跟着俞菱逛马路。
昨日眼底繁花,今朝心头牵挂,曾经惊鸿一面,终于情根难拔。“小”中可见“大”,千姿百态的沪上小店,恰是城市精神的某种象征:多元,海纳百川;坚韧,百折不挠;有韵,余味缠绵。
记者|孔冰欣 实习生 | 李婷婷 周昕怡
你对一座城市的惦念是什么?
有人迷恋纽约的广厦华屋,有人迷恋斯德哥尔摩的清冷明净,有人迷恋伊斯坦布尔的斜阳余晖……而对于生活在上海的朋友们来说,一座座镶嵌在本埠街头巷尾的宝藏小店,一张张穿梭其间的生动面孔,早就成了最温暖的一抹回忆,最深切的一份惦念。
惦念上海,上海店念。这些小店虽空间有限,却独一无二、各擅胜场;它们既是上海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更承载着城市更新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三年前,上海曾推出支持海派特色小店发展的“十条举措”,收效显著。三年后,经历了疫情的严峻考验,小店们尚安好否?又该如何伫立寒风、踏雪寻梅,发掘新的生机?
希望总是有的。愿意相信: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
故园风雨后
据城市晃游者舒国治的观察,维也纳的“大咖啡馆”(grand cafe),如Cafe Central、Cafe Hawelka等,仍带着古旧年代之金黄光痕,座中老人多的是像作家茨威格、导演冯·施特罗海姆那样慢条斯理的情态。而巴黎蒙巴纳斯的La Coupole,方桌的两边叠有提板,桌角包着押花的铜皮,座位的面是绒布,椅背上方铁杠相夹,中间可置衣帽,设想周到客自留。
晃游在杨浦滨江一带的魔都浪客们,则偏爱去“怡和1915”拾取往日梦境的碎片。怡和1915的神奇魅力,大抵与伊夫林·沃笔下的布赖兹赫德庄园、普鲁斯特笔下被椴花茶浸过的玛德莱娜蛋糕相当——类似于一把打开时空通道的钥匙。
“我们的特色是环境。周边咖啡店不少,但以快餐消费的连锁品牌居多,他们的外卖大概更闹猛一些。而怡和1915希望客人们能够舒舒服服地坐下来,沉浸百年工业、海派文化的氛围,享受相对慢节奏的生活。附近写字楼的白领经常三五成群,利用午休时间过来点一杯咖啡;不过,我们的顾客里,阿姨、爷叔其实是‘主流’——他们中的许多人,曾在这里写下青春的故事,现在,他们相约重访故地,是感情的寄托。”店长小朱对记者表示,“怡和1915称得上历史悠久,内部构造基本没有改变。我们老板本人正是个上海老克勒,追求复古风的质感,会时不时地帮咖啡馆添加一些怀旧的、精致的物件。你看过《唐顿庄园》吧,银质餐具啊、布艺流苏台灯啊、留声机啊、皮沙发啊,就以前的那种味道嘛……”
环境的优势,的确是让怡和1915引以为傲的资本。建筑前身系英商洋行大班住宅,至今,室内还留存着当时的彩色玻璃、壁炉、门窗和楼梯;一楼作咖啡馆之用,二楼是办公区域,闲人莫入。小朱介绍道,尽管疫情对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大家努力做得更好,试图打造一个氤氲着咖啡香的社交沙龙。“装修风格上,我们有所调整,座位也安排得更多了。双休日,适当延长营业时间。欢迎公司活动的包场。另外,老板也在考虑将这家小店与他在青浦的产业做联动,设计‘露营咖啡’的概念。目前到比较远的地方旅游毕竟不太方便,去近郊散散心便成了很多市民的替代选择,在营地一边磨咖啡豆一边聊天,应该可以让你度过一段惬意的时光。”
热气腾腾的茶水配故意做旧的搪瓷杯,是对工业遗产的致敬与回味;窗外堆放着几盆君子兰,似乎是要布置到其它的地方;碰上阳光明媚的天气,在小花园的外摆位上懒洋洋地发一会儿呆,此景可入油画……小朱告诉记者,有一位陈教授是怡和1915的常客,近两年,工作日几乎天天过来“打卡”、摄影,二十四节气不间断,估计照片都快拍了上万张了。“春夏秋冬的景色,每时每刻变幻,陈老师说,艺术源于生活,他想在其中挑一些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进行展览,和这片土地有缘分的人,看了自然会懂。”
线上与线下
怡和1915的制胜绝招,是因地制宜,做好了旧与新的结合。而另一些小店,瞄准了元宇宙时代“线上对接线下”的机遇,延伸了自家的生存场域——它们先在网上孵化出一批忠实的粉丝,尔后开了实体店。如此,顾客的“基本盘”相对地得到了保证,老底子讲究的“市口”是不是最好,反倒显得没那么要紧了。
设计师品牌饰品买手店XTASTE JEWELRY、泡芙云书店,是两个值得一提的例子。
XTASTE的店主Sharon解释了店名的由来:首饰不一定都具备很强的金属感,店内活泼、灵动的设计,告别审美疲劳的“时尚界冷淡风”,同时也在俏皮地点醒顾客,“啊,原来自己身上,有突破,有更多可能性”。
这家坐落于巨鹿路的小店既甜美又酷炫,而乍看似乎矛盾的两种属性,却融合得毫不突兀。明亮的色系、笑脸、花朵、糖果熊的装饰元素,稳稳抓住“少女心”;风格独特的货架、墙上涂鸦及饰品造型等,则暗露锋芒,对了Z时代的胃口。甜、酷两相宜,充分张扬了XTASTE的个性化诉求。
创立于2020年的XTASTE,之前一直在线上发展,通过挖掘有趣、精美、独树一帜的设计师品牌,积聚了一大波粉丝。人气铺垫到位了,开线下实体店显得顺理成章。Sharon说,“印象最深的是今年2月试营业的时候有两个女孩子,线上的老顾客了,听说我们开了线下店,特地从四川赶到上海”。
3月起,疫情的暴发冻结了兴奋的热度。幸而与房东沟通后,部分租金得以减免。在信心中启航,按下暂停键,复工一波九折,令Sharon坦言“心情复杂”。当问及对未来的规划是什么,她说,推出更多优质品牌和产品的同时,希望通过在节日跟品牌多开展一些联名活动,扩大宣传力度,吸引到更多的人流。
Sharon的眼里依旧有光,不愿轻易放弃的、追梦的光。北岛曾喃喃: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有梦真好,有诗真好,有梦、有诗、有书的小店,真好。和XTASTE一样,原创诗歌平台PoemsForYou“为你写诗”在上海开设的第一家实体书店泡芙云(PoemsForYou的谐音),也是诞生在2022年,8月中旬试营业。
“为你写诗”2014年成立,老板是个“90后”的理工男。按部就班的工作之余,他喜欢在朋友圈写写小诗,分享自己文艺范的一面;再后来,就搭建了“为你写诗”这个平台,汇聚了很多同样爱诗的朋友,人在天南地北,网上全无距离;再再后来,老板辞了原先的工作,全身心投入“为你写诗”,无意中发展出一条成熟的业务线后,萌生了开实体店的念头。
绍兴路上的独立书店泡芙云,以蓝色和白色为主基调,一派蓝天白云诗的意象。顶好玩的是店内诗集的分类,“人间松弛指南”“坐在你身边看云”“夜幕低垂”“别着急读完”……跳脱了一板一眼的固有限制,附加推荐语,这波操作,可谓读懂了文青心理学。循着贴有诗句的楼梯拾级而上,除了淘来的旧诗集,还能翻翻文学小说和艺术画册。此外,书店的下沉空间仿佛一方隐秘又放松的角落,躺卧在懒人沙发上,斜倚在高脚凳上,书堆放在桌面、窗台、小推车上,随手可拿,随处可看。
这是一座“诗”的小小神殿,墙角、购物小票、纸巾上印满了诗,连提供的饮品名字也都与诗相关,一层靠窗位置,还展示了很多诗歌主题的文创。人类需要诗意地栖息,但记者忍不住担心,实体书店收入微薄,这一朵飘荡在喧嚣都市、飘荡在疫情风暴里的泡芙云,能顽强地“诗意”到几时呢?
店长氧气(团队创始成员之一)直言:“说心里话,我们也是焦虑的。”她说,做实体书店,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其实,在开书店之前,团队是有预估的。无论你做得多么有特色,书店的整个行业调性如此,不可能因为我们粉丝多,大伙没事儿就一窝蜂过来看书、买书了。疫情改变了人们很多的生活习惯。天气转凉后,每天有那么零星的几个客人来,这种状态,不是不能接受的。”
老板告诉团队成员,就把开书店简单地看成开书店好了,开书店赚不了大钱,因此,不妨在一开始就看淡些,“把自己想要的东西放进去就行”。氧气说,老板有句名言,“要永远敢于去做勇敢的事,永远敢于去做想做的事”。
当然,情怀和理想之外,“为你写诗”也注意脚踏实地。其盈利范畴主要包括文创产品、发行诗集,“我们还有一个教人写字的栏目,是支撑业务”,氧气表示,以上“做的都是团队自己的品牌,保障了书店的运营”。“经营实体书店的节奏是比较慢的,团队也在计划做更多的活动,比如设置‘答案诗歌扭蛋机’,任意消费可以抽取礼品、在店里的下沉空间举办‘我们还有诗歌’展览等等,慢慢地让大家知道有这家书店,有活动可以过来参与……这些,都需要磨自己的耐心。”
图书管理员碗碗补充:“泡芙云想让更多人参与到开书店的事业中来,所以,今年元旦我们发起过众筹活动——大家在线上拍下相应的方案链接即可参与(8月26日结束)。我们为众筹会员们准备了专属礼物和会员权益,他们的名字会出现在书店里,并且可以来书店当一天的主理人。”“书店的活动是丰富的。除了各种展览,还有书籍互换、聊天会/夜读计划,以及插花/做手工蜡烛课程等等。我们也注意拓展合作,比如跟‘诗人游击队’合作了诗喃(一种根植于舞台的口语诗表演形式),跟‘即兴共频’合作了说书会。”
“你站在这里就会有人来,有人的地方,就是会有故事,肯定是这样的。”开业之后,不少外地的粉丝专程前往上海,来泡芙云接受一场诗与文学的洗礼。氧气称,有些江浙沪地区的粉丝表示,“就想成为店里的第一个客人”。
她还记得一个小朋友读者的事。孩子大约三年级左右的样子,走进来时,他妈妈玩笑道:“你读书吗?怎么就进来了?”见状,氧气询问,小朋友是否读诗?并向他推荐了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姜二嫚的诗集——“这是跟你一样大的小朋友写的诗,你要不要看看呢,说不定,你也可以写诗哦。”男孩子的妈妈兴致来了,便买了一本。过了一周,这对母子来到泡芙云,买了另一本姜二嫚的诗集。男孩子的妈妈说,小朋友很喜欢你们推荐的诗集,买回家之后经常读。
这个插曲让氧气很有成就感。后来,团队就专门放了一个和小朋友身高差不多的架子,设置了少儿专区,里边是适合儿童读的诗集、绘本。氧气认为,小朋友的世界里,不应该只有唐诗宋词;唐诗宋词确实经典,可那些童趣盎然的作品,别有一番滋味,也是极好的。
不得不承认,泡芙云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开店的——完全免费入座,不用消费就可以拆书阅读。“我们的概念是,你一定先读了这本书,你才能爱上这本书,你才能想买这本书。”
突然间,徐志摩的《偶然》浮上脑际: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既已波心投影,交会生辉,但求天边这片“云”,长久停驻阅读者的视线。
心头的牵挂
我们为什么这么关注上海的小店?
昨日眼底繁花,今朝心头牵挂,曾经惊鸿一面,终于情根难拔。“小”中可见“大”,千姿百态的沪上小店,恰是城市精神的某种象征:多元,海纳百川;坚韧,百折不挠;有韵,余味缠绵。它们就像生长在水泥森林里的一朵朵芬芳、一丛丛碧翠,用难以想象的坚守之心,于凛冬的摧残后蓄满元气迎难而上,继续倔强地展露笑颜,点缀了城市的面貌,以及城里人的心情。
“上海小姑娘都欢喜兜马路的吧。她们属于米其林、路边摊两不误,买东西也不一定非要名牌,而是根据自己的品位随心混搭,要别人‘不晓得’的——别人‘不晓得’的东西哪里来?兜马路、逛小店搜集到的。上海,是和别的城市不一样的。我觉得,上海的气质,尤其适合兜马路、逛小店,梧桐成荫,戏语成趣……这已经成了几代人的生活方式了。”自媒体人俞菱笑着感慨。
此前,俞菱是《上海壹周》的记者,每个礼拜专门撰文推荐一家上海特色小店,积累了几年,结识了好些小店店主,出了好几本书。“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时候,我的这些关于特色小店的书卖得最好,也再版了蛮多次。大家觉得这些书好像城市漫游指南,挺有意思的。后来,网购的兴起、租金及人工成本的上涨、爆米花式开业的shopping mall,让小店的经营变得举步维艰,开始慢慢走下坡路。这几年,疫情的冲击,雪上加霜啊……”
2019年起,俞菱骤然惊觉,太多曾一路相伴、至少“10年+”的上海特色小店,纷纷黯然退场。绍兴路上的汉源书店,中山东一路上的Annabel Lee,新乐路上的葡萄园,还有整条东平路,“白茫茫真干净”……难道满城琳琅,到最后仅能剩下一襟晚照?绝对不行。于是,她在公众号“跟俞菱逛马路”上写了一篇《抢救上海小店》的长文,并推出“抢救上海小店”计划。意料之外的是,《抢救上海小店》在朋友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火爆刷屏,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注意,以及官媒的竞相报道与呼应。代表、委员们表示,“一个小店能够在某个地方持续经营,就有它存在的理由,政府应该好好保护”;“上海的营商环境不仅在于大企业、大商业,也在于路边的小商业环境”。
2020年3月14日,俞菱发起了一个线上的虚拟市集“世界的市集”。据悉,市集的名称,来源于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之前没有完成的一篇小说,也是菲茨杰拉德某部作品的备用名。而公益性质的“世界的市集”,需要申请参加者备注“坚持”二字——如果你认同“坚持”,那么欢迎入队。“过去我们一直呼吁抢救上海特色小店,虽然取得了一点成效,但疫情几轮折腾下来,单靠‘呼吁’显然是无力的,得‘救火’。当务之急是帮助小店解决现金流问题、解决客源问题。所以,我想到这个最笨的办法,组织店主在读者群卖货。”
“世界的市集”堪称高效,有的店家在入群15分钟左右即获得了将近2万元的收入。“谁知道马伊琍居然也加群了!”俞菱说,“她在群里很活跃,一边下单,一边鼓励着店主们”……
开了市集还不够,直播亦须跟上。“和以前比,现在逛马路的人是越来越少,我就提醒店主们,要在网上争取一波流量,要做直播。起初,有些店主非常不习惯对着镜头‘表演’,乃至抗拒,但新媒体这块他们终归是不能不接触的。我们手把手地教,设备、机位、文案、音乐、视频封面设置……直播不纯粹是机械地坐在那儿,反复地宣扬‘便宜’的噱头,它的关键在于强调出小店的特色、核心竞争力,这样,目标客户在线上看到了,真的会跑到线下实体店进行消费的,买几千块、几万块的都有。”
在巴黎,在东京,在上海,相比那些大型商场,俞菱最钟意的,永远是老马路上的特色小店。而这些挚友般亲切的特色小店,店如其主,各有性格,最终,与城市形成了近乎反哺的关系。“长乐路的‘台湾风味小吃’,卤肉饭超赞的;整整27年,才涨了6块钱。店主爷叔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有份工作,能和老客人打交道,开心。”
小店可被视为一座城市的记忆、心肠和爱,它们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俞菱总结:“没有过去的记忆,上海人是不懂得感恩今天的。同样,如果没有小店的记忆,我们也不会珍惜从前,未来的人也不会珍惜我们。我们必须呵护小店,上海应该是‘暖’的。”
微小、琐碎、日常;小小一块物质聚散地,不经意间,构成市井清欢的满足愉悦。热爱小店的人们,也是热爱生活的人们,是期待想法与想法发生碰撞、生命与生命发生联结的人们。
小店在,你在,我在,城市的温度,就不会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