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小店像老酒,历久味更醇
第21版:封面报道 2022-12-05

小店像老酒,历久味更醇

周洁

刘兰在开店这件事上是不惜力的。

30多年的宝宝文具店。

汉氏洋服William Liu&Son的主人是一对父子。

因为出品精良,汉氏洋服的生意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并算不大。

刘文渊希望,自己能把这家小店开得长长久久,“争做一家百年老店”。他有些害羞,但目光坚定。

记者、摄影|周洁

上海因小店而精彩,上海不能没有小店。但月有阴晴圆缺,店有开关离合。因为疫情,许多小店正在经历艰难时刻,事实上,小店店主经历的困难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那些坚持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上海小店,又是如何经历时代的冲击,保存至今的呢?

宝宝文具店: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一大会址黄陂南路地铁站下车,马当路再往前走走,就会看到一块用红底白字的幼圆体加粗展示的宝宝文具店招牌,一个小小的门房口,一家在上海开了30多年的文具店就藏在入口的地下室里,装修多年未变,走进店内,琳琅满目的文具、发卡、贴纸、玩具,一种穿越的感觉油然而生。

下午1点多,记者来到店里的时候,店主刘兰正和共事20多年的同事一起理货,随后,她拿出老公从家里送来的爱心便当,终于可以吃中饭了。“中午吃一半,晚上吃剩下一半,以前吃外卖,做生意30多年一直是这样。”刘兰笑笑,又简单吃了两口,就收起了饭盒。

宝宝文具店一度是沪上无数初高中生魂牵梦萦的地方,记者身边也有曾经的“宝宝”迷妹,她现在还记得,当年在向明中学念书,放了学第一件事,就是骑上自行车和朋友一起去“宝宝”淘货,“种类多,样式新,价格又便宜,太好逛了”。

这两年,常常有过去学生时代在这里光顾过的老顾客,又带着自己的宝宝来“宝宝”消费。“有个小姑娘,她学生的时候就来过,后来她带着女儿来,她女儿说:妈妈,你怎么没早点带我来,这里真是女人的天堂啊。”想起顾客的童言童语,刘兰仍然忍俊不禁。

宝宝文具店的诞生,要追溯到30多年前了,刘兰和丈夫所在的纺织行业不景气,夫妻两人双双遭遇“下岗”。30多岁没了工作,还有孩子要养,刘兰很是发愁了一段时间。最后,她和丈夫商量做个体户,卖杂货,公婆很支持,把家里半间房子腾出来给他们开店。“最初这家店叫达丰杂货铺,但是没人这样叫,我儿子小名叫宝宝,邻居来买东西,不说到达丰去,都说到宝宝店去,后来就叫开了。”

后来,公婆房屋动迁,两夫妻在附近又买了一个小店面,继续开店,“索性就把注册名字正式改为宝宝”,在刘兰看来,宝宝文具店这个店名,是顾客对她的认可,也是给她的礼物。

某种程度上来说,宝宝文具店是当年的网红店,最热闹的辰光,宝宝店里聘请了4个营业员,一到孩子们出校门的时间,宝宝店就人满为患,门口停满自行车、电动车,堵得连路口的公交车都没办法靠站停下。“还有很多人找到我想开分店,想做加盟或者合作,都被我拒绝了,因为我的精力只够一家店。”

采访过程中,记者看到一个又一个老街坊找到刘兰寻求帮助。“我想要那种吸力很强的吸铁石”“我想要B2大小的,硬度稍好一点的文件盒”“我想要骑电瓶车用的手套”……如果店里没有,刘兰就会记下顾客的具体需求,然后骑上电瓶车去附近的市场配货。“现在年纪大了,大部分时候是小代(店里营业员)跑,每天起码10趟。”刘兰补充,“网上东西虽然多,但不能眼见为实,尤其是一些小商品,即买即用的,还是要有实体店。”

刘兰在开店这件事上是不惜力的,这也是她成功的秘诀。“因为店很小,所以我天天都去批发市场进货,风雨无阻,人虽然比较辛苦,但减少了库存损失。”因为每天都在统计进货出货的数据,刘兰对于哪样东西销路好,哪样东西不时髦也熟记在心,“久而久之,合作批发商在进货的时候,也愿意听我的意见,他也让我先挑,所以我店里的东西上新都是最快的”。

30多年的小店,成长之路上遇到过不少坎儿。“拆迁就拆了两趟,换了两次店面。后来街道给我们找了现在这个地下室,但我当时想,地下室怎么会有生意呢?”

2001年6月1日,刘兰的宝宝文具店在马当路开张了,原本没抱多少期待的她,却迎来了满屋子的客人。“原来周围的学生们知道我要搬新店,一直攒着零花钱甚至早饭钱,就要在开业第一天帮我撑场子。”孩子们的情谊让刘兰再也放不下这家小店,“如果说以前开店是为了赚钱吃饭,那一天过后我心里就变了,我真正开始把它当做事业来做,我希望这家店能成为孩子们获得快乐的地方”。

开店30多年,刘兰也碰到过小朋友不想付钱的情况,这个时候她不会选择向父母告状,而是耐心地告诉他们不能这么做,如果孩子家里确实困难,刘兰还会挑一些用得上的文具送给他,“后来他们长大了考上了大学,还回到店里感谢我,送我巧克力”。

后来,上海的便利店越开越多,刘兰的小店生意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网购流行起来以后,年轻人来得也少了,店里的营业员也慢慢一个个离开了。疫情期间,生意也是勉强维持。今年上海封控,原本以为解封后生意会慢慢恢复,但没有达到预期。好在街道按照相关规定,免除了6个月的租金,让我们喘了口气。”

今年8月,刘兰的小店在小红书的帮助下完成了20多年来最大的首次改造,增加了一个休息区,又把几处陈设架进行梳理与设计,许多老顾客来打卡并上传到社交平台,许多人看到后都说:原来宝宝文具店还开着啊。“还有老顾客专门从奉贤过来,买了不少东西,我又送给她好多。”

刘兰的丈夫曾劝她不要开了,两个人享受享受晚年生活,但刘兰舍不得,“虽然店开着,人就不自由。但这已经不是生意了,而是感情。假如有一天这家店连房租都挣不出来了,到那时候再关吧”。

汉氏洋服:子承父业,目标是百年老字号

前段时间全民核酸之际,一位上海爷叔身着收腰西装,手握绅士手杖在网络传播。他挺拔的身形,精致的打扮,让人对上海老克勒有了具象的认识。

一套西服,对于上海男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过去,除非实在穷困潦倒,不然衣柜里总要有一套西服撑台面,鲁迅在文章里就写道:“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条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这是上海人心目中摩登时尚的象征,是上海人的腔调。作为西服进入中国最早的几个城市之一,上海裁缝也因此享誉全国,不少人出差到上海,第一件事竟是找店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西服。汉氏洋服William Liu&Son就是这样一家承载不少客人期待的西服店,它坐落梧桐掩映的陕西南路上,一栋老洋房的一角,有一块不那么显眼的招牌,静静等待识货的客人。

小店的主人是一对父子,这从招牌名字也能看出端倪:William Liu&Son。William Liu刘庆东是汉氏洋服的创始人,一身西装笔挺,说话耐心又和气,他的父亲早年也是裁缝,专做旗袍和中山装。“我最初跟着父亲学艺,后来去上海市服装研究所做女士大衣,80年代,我有机会跟随培罗蒙的特级技师王兴祥学习做西装,学成后就去了香港,William这个英文名字也是在香港取的。”

2003年,刘庆东回到上海,又经过几年的准备,他决定自立门户,在上海滩开一家洋服定制店。他的第一家店开在江苏路愚园路附近,因为最开始的客户以外国人为主,所以汉氏洋服也配了一个英文店名“William’s tailor”。

因为基础扎实,又到香港见过世面,刘庆东的店很快就做出了名堂,“做西装靠的是回头客,客人介绍新客,口口相传,店就做起来了”。刘庆东对自己的手艺是自信的。“有一次,我的客人到店里定制西服告诉我,他穿着我的衣服到英国伦敦的萨维尔街(注:这条街以男士定制服装闻名,‘定制’一词就起源于此),刚走到一家店门口,就有裁缝出来问他衣服是在哪儿做的,他告诉对方是上海,对方怎么都不能相信——中国人做的西服会比西方人更好?”

“还记得有一次,我给客人送定制西服,对方问我,我们的西服和国外裁缝做的西服,有哪里不同?我想不出来哪里不同,最后我告诉他,价格不同,中国定制服装的价格要便宜得多。”刘庆东的客人不仅来自五湖四海,更来自五洲四洋,跨国公司的老总,政体界的名人,和很多上海小店一样,刘庆东把客人穿着他家西装的照片贴了一面墙,“我们的西服跟股神巴菲特一起吃过饭,见过前英国首相布莱尔,上过电视录节目......”刘庆东带着小小骄傲告诉记者,客户愿意穿着我们的西服出席重要场合,这是对裁缝最好的肯定。

2008年,刘庆东的儿子刘文渊考上大学,学习市场营销。一开始,他从未想过接父母的班,对父母的工作也知之甚少,“小时候爸妈给我做了很多套西服,但都不好意思穿,觉得被同学嘲笑,长大了也想做一些‘正常’的工作”。

上学期间,刘文渊的想法慢慢被改变。“穿定制西服的人,一般是三类人:要么是从小就穿,有这样的消费习惯;要么是向上面走,对自己有要求;要么就是身材不好,需要定制。他们都是这个社会非常优秀的人,在接触他们的过程中,我也升起了一种想把这家店传承下来的想法。”

儿子有想法继承自己的小店,刘庆东当然十分高兴,恰好原先的店面需要换址,他索性买下了现在25平方米的小房子送给他。英文店名也加上了“son”,这是国外许多家族店的取名方式。“店面是自己的,那么他就不需要再考虑别的,专心在手艺上就行了。”

刘庆东深知裁缝是一个需要恒心和毅力的职业。“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能做精工的就更少,为什么?就是因为太苦了。每一个扣眼,每一针都有讲究。”

不过儿子比他想象的更出色,年轻人不仅愿学愿干,还有接轨市场的眼光和创新力,他向父亲提出了质疑:“爸爸,你的衣服质量很好,但款式,有点土啊。”刘庆东带着儿子逛遍了上海的定制店,刘文渊得出一个结论:大家普遍都土。

怎么才能做出自己心目中的西服?刘文渊为此下了不少功夫,他翻看中外裁缝相关的书,又在父母身边旁观实践,慢慢积累着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学徒时期的一次,刘文渊沉浸在做纸样中,完全忘记关店时间,“有客人敲门,我才发现已经晚上11点多了。这是两位意大利的客人,带他们介绍了一下小店,他们给我留下名片,并告诉我如果愿意,欢迎到意大利他们的工厂参观学习”。刘文渊这才知道,原来这两人是意大利一家著名成衣工厂的老板,他们十分欣赏刘文渊的工作态度。

如今,刘文渊已经成为了小店技艺成熟的裁缝之一,也更理解定制西服的意义。“一件好的西服,它是会呼吸的、活的衣服。会根据你的穿着习惯,变得越来越适合你。一件衣服穿十几年是很正常的,就算胖了或者瘦了,在一定范围内,我们也可以帮客人进行更改,不会影响版型。”

刘文渊学艺小有所成后,他去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意大利等地的定制店参观学习,了解同行们都在做些什么。手艺人间的交流很有趣,去到一个地方,你不用开口说话,衣服裁剪工艺就是一张名片。“去国外的定制店,如果对方觉得你的水平达到了他的标准,他会很愿意同你交流切磋。有客人穿着别地做来的西服,他远远走过来,根据裁剪的轮廓,我大概也能判断出这是哪一家的出品。”

因为出品精良,汉氏洋服的生意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冲击并算不大。上半年封控的时候,客人没法到店里,刘文渊就趁这个时间,给自己做了许多不同版型的西服,大概有几十套之多。“正好看一下不同版型的上身效果,看看能不能让衣服更加符合现在人的审美。”

继承父辈的技艺,加上自己的创新眼光,刘文渊希望,自己能把这家小店开得长长久久,“争做一家百年老店”。他有些害羞,但目光坚定。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