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历时半年精心制作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已经连续推出85集。
回首这2个多月,每一位走进镜头的外国友人,都讲述了最精彩的故事,最真实的心声。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百个老外眼里,也有着多维的上海与中国。
创新、温暖、开放、活力、安全、包容、高效、便利、精致、智慧、家、机会、契约精神、上进心、美食、爱乐之城……当我们仔细梳理外国友人口中关于中国和上海的关键词,并用16种语言将其标注出来时,我们惊讶地发现,几乎每一个词汇,都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软实力的表征。
上善若水,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智慧。今天,外国人用他们的故事和语言,讲述了同样的道理:在打动人心上,很多时候,柔软比坚硬更有力量。软实力不仅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也能沟通心灵、取得认同、改变形象。
“我的中文名字叫马星星,‘星星’取自毛主席1930年1月5日的一封信里说的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6月28日,来自亚美尼亚的马星星参观了中共一大纪念馆后,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名字的由来,让人刮目相看。
可以想见,这位28岁的外国女孩真的对中国共产党有过研究。这种喜爱,不会毫无缘由。
马星星是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助理。“这个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算得上历史悠久的交响乐团,接纳了我这样一名外国人,这是一种开放的态度。”更让她坚信的是,“上海是一座能代表艺术未来的城市”。
这并非空洞的赞美,马星星讲了一个故事:在上海音乐厅的一次演出中,她看到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为了听贝多芬的交响曲,在剧场里安静地呆了60分钟。更让她震惊的是,音乐落幕时,她分明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泪水,“他也开始感受到音乐的美与魅力”。
人是感性的,外国人也不会不同。只有真心地喜爱和欣赏,才会产生好奇,才会对中国这百年奇迹般的发展,不由自主地追问和求解。
为了参观中共一大纪念馆,澳大利亚人何穆凯提前一天去看了电影《1921》。“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学到许多书上教不了的历史知识,算是情感和理智的结合。”
法国人伟书杰对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总结了三条经验:第一是初心,有初心才有勇气面对种种挑战和困难;第二是使命,要经受百年的考验,唯有伟大的使命,才能让人矢志不渝;第三是适应和学习能力,只有在不断变化中调整自身,才能真正适应环境,发展自身。“中国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到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种不断适应的过程。”
一个外国人,对中国共产党有这样深刻的认识,令人感动,也让人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何才能相亲,相通?需要纽带和桥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扮演的就是这样的角色。
我们期待,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讲故事的行列,用独特的视角和各自的语言,向亲人、向同胞、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