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全球多项领先技术给房颤患者带来“幸福感”
第16版:新民健康 2022-07-20

全球多项领先技术给房颤患者带来“幸福感”

刘旭

心脏作为人体的动力之源,肩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心房颤动因为其高患病率和高危害性,成为了心脏疾病中的“头号杀手”。经过医学界近30年的探索,导管消融已逐渐取代外科手术和心律失常药物成为治疗房颤推荐的主要术式。但在这个领域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安全高效地让房颤患者接受同质化治疗已经成为了心脏电生理医生的最新挑战,帮助更多房颤患者重获新生是所有电生理医生不断追求的目标。

首先,持续性房颤作为难治性疾病,高复发率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那么持续性房颤治疗的难点究竟在哪儿?持续性房颤的心脏具有持续的异常电活动,导致患者持续发作房颤。常规的肺静脉电隔离无法根治,经常会出现复发,严重的病人经过多次消融仍然无法根治。反复的发作让病人承受着身体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如何寻找持续性房颤的触发和维持机制,以及如何找到关键的病灶部位就成为治疗的重中之重。要想治愈持续性房颤,必须要找到其异常的电活动。“持续性房颤转子(Rotor)标测及消融”这一精准术就是在常规肺静脉电隔离的基础上,通过对心脏的异常电活动进行标测,结合国际领先的运算方法,准确识别出每个病人的关键病灶部位,再从机制出发进行转子消融,一击即中,达到治愈持续性房颤的效果。经过20余年的临床积累,该方法向持续性房颤治疗的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答案。

其次,房颤患者必须在术前进行食道超声检查,防止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但该检查除了让患者深感不适外,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食道以及胃部损伤,尤其对老年患者以及本身有食道和胃部疾病的患者并不适用,严重者甚至会有食道及胃穿孔的风险。寻求新方法替代食道超声也是医学界一直讨论的焦点。围绕该问题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心腔内超声替代食道超声检查的理念破壳而生。心腔内超声技术,是国际心内介入领域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其原理是把心腔内超声探头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结合心腔内三维标测技术,在手术中清晰观察心脏内的特殊结构,实时监测心脏情况,不但在功能上可以完全替代食道超声,其次还有更多其他益处。例如零射线下指导房间隔穿刺,实现心脏解剖异常或变异患者的实时解剖定位,消融术中监测和第一时间发现不良并发症。心腔内超声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接受射线量,实现绿色电生理:一般电生理手术患者都会接触到X射线,如果X射线剂量超过一定程度会对人体产生损害。心腔内超声技术就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可以指导医生在无X射线下的手术操作。同时心腔内超声技术相当于给医生装上了“透视眼”,实现了房间隔穿刺可视化;在其指导下的三维射频消融术可精确操控消融导管到达靶点部位,实现精准消融;并且可以观察心脏内部细微结构,尤其对于心脏结构异常的病人的消融手术具有重要意义。该技术还能实时监测术中心腔内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心房内微血栓形成和心包积液等并发症,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与传统的食道超声相比,心腔内超声技术不需要麻醉,在消除患者不适感的同时也不会对患者的食管和胃造成损伤。目前,在美国和欧洲,心腔内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复杂性心率失常疾病的介入诊疗当中。

最后,如何缓解射频消融术中由于导管放热给病人带来的灼烧感也是急需攻克的难关之一。由于术中病人处于局麻状态,本身精神紧张,其次对于痛觉敏感的患者来说,手术带来的不适容易引发身体姿势的改变,这样不但增加了手术难度,更加大了术中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什么方法可以消除病人的不适感也成为了大家深度探索的方向之一。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将针刺麻醉与导管房颤消融相结合成就了两全其美。针刺麻醉是在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用手捻针或电针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以达到镇痛目的,使手术在不用麻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目前该技术已在多项外科手术中有所应用,与导管消融术的结合,可以减少患者的身体创伤。

作为房颤治疗领域的先行者刘旭教授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断努力与临床实践应用,力求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国内外的多项领先技术真正提升患者治疗的幸福感。为了将更多的临床经验和先进术式普惠大众,刘旭教授还创立了“中国Rotor俱乐部”,希望借助这个房颤消融病例资料库,为房颤患者的风险评估、方案制定、预后控制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为每一位病患制定多位一体的房颤个性化诊疗方案,建立完善的房颤服务链。刘旭教授组织的国际上第一个大规模多中心腔内超声替代食道超声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初步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腔内超声的替代性。未来,刘旭教授还将不断坚守在第一线,为房颤治疗的安全化、高效化、普适化贡献绵薄之力!

■专家简介

刘旭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学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医务工作者(2012-2014年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上海交大优秀博导;上海银蛇奖提名;中国Rotor俱乐部创始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心房颤动诊治中心主任。自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基础和临床研究,至今累计完成各种心律失常介入手术50000余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近30000例。

本版块活动为公益活动,不向参加者推荐医疗服务或者其他商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