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不论什么情况,孕产妇都是第一位的 救护车就是我的“家”
第T8版:大白们 2022-07-20

救护车就是我的“家”

讲述人:谈亮亮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医生

“2个月来高强度运转,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病人、什么环境。任务来了,就要全力以赴。”

我是一名90后急救医生。疫情期间,急救业务量实在太大,车组只要上路,就没机会回去休息。在这个最艰难的春天里,我与同事每天身穿大白防护服,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帮助那些需要我们急救的病人,以及那些不知所措的“两条杠”患者,为他们指引看病的方向,多方联系收治医院。

有一次遇到一位60多岁的上海爷叔,腰痛、乏力,整个人起不来。给爷叔和他女儿做抗原,两人竟都是“两条杠”。我们要把爷叔送去附近医院的发热门诊。老房子楼梯宽度不足一米,又窄又陡,爷叔体重超过180斤,把他抬下去成了难题。我找到居委会工作人员,对方非常配合,二话不说就联络了两名志愿者帮忙。我现场教志愿者如何规范穿脱大白。几个人齐心协力,终于把老爷叔抬下楼。这一单完成,花了2个多小时。我挺感动的——尽管急救条件差,可大家一起想办法顺利把病人送上救护车,再累也值了。

2个月来高强度运转,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病人、什么环境。任务来了,就要全力以赴。120急救工作人员都经受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极限考验。疫情最吃劲的时候,120单日电话呼入量是去年同期的12.3倍。所有能上岗的急救人员都召回入驻单位值守,每天当班的救护车辆也较平时状态增长了50%。即便如此,依然离市民的实际需求有不小差距。

对我来说,救护车就是我的“家”。自3月28日以来,我最长连续当班时间是36小时。我是年轻人,那么多年纪大的医生都在坚持着,我没有任何理由说苦说累。

如今,城市慢慢恢复,终于可以回家吃到妈妈做的可乐鸡翅。但是,工作依然不能懈怠。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让每个经过我手的病人都能健康地活下去。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