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喜讯”传播地  热土谱新篇
第t23版: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特刊/上海故事1949-2024 2024-05-27

“喜讯”传播地 热土谱新篇

普陀倾情打造“半马苏河”双拥品牌军政军民团结坚如磐石

普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向老战士赠送照片

少年军校

顾正红纪念馆举办八一建军节“薪火传承”志愿讲解活动

军休干部医疗志愿服务队开展服务

圣约翰大学交谊楼——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

1949年5月27日,位于普陀区的真如国际电台,向全世界发出“上海解放了”的电讯。

普陀是上海解放“喜讯”的传播地,也是“沪西魂”的铸就地,有着“赤色沪西”的美誉,是中国工人运动发源地之一,也是党的早期组织重要活动地之一。从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到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无数中华儿女在沪西这片红色热土上,发起了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一直以来,这片“热土”致力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历史和革命精神内涵,工运烈士的精神一直发扬光大。新时代的普陀儿女倾情打造“半马苏河”双拥品牌,不断谱写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新篇章。

擦亮一张红色名片

普陀区大力开展一系列红色资源研展活动,擦亮一张红色工运名片,深化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工人运动历史的洞察与理解,同时在他们心中点燃对国家的热爱与民族的自豪。

推出“工业初心”寻访活动,邀请观众探访顾正红纪念馆、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等革命圣地。参与者可通过领取研学卡和搜集场馆印章,深入参与研学活动,实地感受并探索苏州河畔的工业历史与工人运动的传奇。

为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形式,依托沪西工人半日学校史料陈列馆的复原场景,推出沉浸式剧本党课《风起小沙渡》。该党课通过情景再现,生动展现了建党初期的革命精神,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让每位参与者体会到革命精神的不朽力量,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维度和途径。

策划并推出“潮涌苏河·工运影迹”特色主题展览,深入挖掘“赤色沪西”的丰富红色资源,围绕苏州河沿线的重要工运地标进行了细致研究。与中国证券博物馆等机构合作,举办特色展览。如联合策划的“红色金融 星火燎原——第一张红色股票与上海早期工人运动故事”的巡展活动,通过展示第一张红色股票及其与上海早期工人运动的故事,突出金融与革命运动结合的历史意义。

普陀区还在位于曹杨路520号的沪西工人文化宫内,设置了沪西革命史陈列馆、刘华烈士塑像、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群雕,以此缅怀先烈,砥砺后人。陈列馆以赤色沪西精神为引领,深挖红色资源,不断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创新内容形式,以生动的讲解深入发挥育人功能,让红色血脉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和深化。

打造一面“光荣之墙”

在上海市普陀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有这样一面荣誉墙,一张张照片、一枚枚军功章,都在述说着退役军人的英勇事迹和辉煌成就。他们,曾是风华正茂的年轻战士,为祖国浴血奋战,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军人的忠诚荣光。他们,是普陀区退役军人的骄傲,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发挥先进退役军人典型的精神引领作用,普陀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精心策划,为他们拍摄肖像照,记录下他们获奖背后的故事,引领全区退役军人赓续红色血脉,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时代,为普陀区打造精神文明建设新高地贡献力量。

95岁高龄的老兵付学西,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某部的一名战士,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在战场上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荣立个人二等功。老人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说,没想到这次拍照,还能再次穿上军装,感恩现在的幸福生活,感谢身边所有的人!随着镜头“咔嚓”一声,定格在了他那双眯成一条缝的眼睛和如孩子般幸福的笑容上!

“你们要把我的勋章拍得闪闪发亮,这枚勋章是属于我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的。”年近八十的老战士许福涛,1964年至1969年服役,荣立过战时三等功。“那个时候,上了战场,就是一心想着怎么消灭敌人,因为我们是为了中国人民,代表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不会顾及自己的安危,打仗就得去拼命。”

“这是我跟老伴第一次拍合照,谢谢你们啊。”退役老兵胡德庆,1975年至1979年服役,曾荣立战时三等功,他的爱人悄悄地告诉工作人员,“他一直不愿意拍照的,在部队救火时脸上被严重烧伤,留了很大一块疤,以至于结婚照我们都没拍,这次借这个机会,我们能拍一张合照了!”老班长看着身旁妻子,眼睛有些酸涩。

这些照片不仅将成为珍贵档案,还将成为激励全区退役军人永葆本色、继承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

建一个“融戎心家园”

今年初,普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与上海农商银行普陀支行党委在普陀区军休所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共建“融戎心家园”。普陀区六大“融戎”系列服务同步发布。即以“融戎·创”服务助力退役军人创业,上海农商银行普陀支行与铧犁退役军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签署企业战略合作协议,并颁布个人授信“白名单”;以“融戎·学”服务,聘请军休干部作为红色教育宣讲团,推动细化退役军人红色主题党课与互学联建活动;以“融戎·敬”服务,助推节日上门拜访慰问退役军人活动;以“融戎·业”服务,助力解决退役军人及家属就业问题,促成退役军人家属就业契机;以“融戎·优”服务,优化退役军人服务,推进“服务送到站”,畅通窗口优先通道;以“融戎·愿”服务,助力退役军人开展更多志愿服务,成立心家园退役军人志愿者服务队与普陀区崇军志愿者服务队。

8名军休干部作为红色教育宣讲团成员获颁聘书,重点优抚对象代表获赠春节爱心慰问品,10个上海农商银行网点与10个街道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授牌,建立起“网点—服务站”对接联建机制。

创办一所“少年军校”

国防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塑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是深化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强大力量的战略之举、长远之策。为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全民国防教育建设,建立健全少先队社会化工作体系,强化和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立足新时代国防教育、少先队和双拥工作需要,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曹杨新村街道于2021年9月18日创办了一所“少年军校”。

“少年军校”的特色课程涵盖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防教育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课堂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与此同时,还将探索触角延伸至各居民区,2022年2月11日正式成立的曹杨新村街道“社区军校”正是依托市、区国防教育资源,携手共建部队与双拥会员单位,搭建社区国防教育新平台的又一举措。

2023年3月,备受关注的曹杨新村街道“社区军校”和“少年军校”迎来全面的“重磅升级”。一方面引入全新的“五方共育”机制,凝聚更多合力,共同为社区(少年)军校“保驾护航”。进一步深化社区(少年)军校红色教育创新平台的内涵,以培养青少年时代风貌、科学创新、社会实践能力为出发点,联动街道社区教育联盟,携手共建部队,打造体系化、系统化的曹杨社区(少年)军校新模式,实现“军、地、校、社、企”五方创新融合。

另一方面,充分整合优质资源,选优配强师资力量,建设“最强团队”。团队不仅涵盖了以中国海警局东海分局、73181部队、上海市人民武装学校、94969部队为代表的共建部队及专业军事院校,还包括了以上海市农科院、上海测绘院为代表的科研院所,以及普陀区唯一一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卢氏心意拳等11家单位代表,让学员们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2024年,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普陀区工作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社区(少年)军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以“‘红星’照耀新时代戎‘Young’少年启新程”为主题,设立“红星”闪闪耀曹杨、寻找身边的闪闪“红星”、新时代“红星”之旅、“红星”闪耀新时代四大板块,打造升级版“2.0”社区(少年)军校课程,构建覆盖全域、全员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大课堂”。 江跃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